道教門派續六(1/2)
南宮派:與前面介紹的南宮宗并非一派,切莫混淆,此處南宮派為全真龍門派支派。由龍門第十代李清秋開啟,以廣東羅浮山為中心。清梁教無《玄門必讀》:“南宮祖李清秋,為龍門第十代孫,得至人傳授真道口訣。道成,得證天仙。后秘授曾一貫祖師,法派曰南宮派”。李清秋生平不詳。從清陳教友《長春道教源流》卷七可見其傳代概況:“曾一貫,號山山,不詳何許人。其師李清秋,龍門派第十代孫,得至人傳授真訣,一貫傳其學,恬修道成,以符藥救人。康熙間人羅浮,筑道場于紫霄洞。五十五年(1716),廣州旱,當道邀請求雨,雨大注,因委管沖虛觀。山中五觀,余四曰酥醪,曰九天,曰黃龍,曰白鶴,俱延為住持。后遷紫霄洞道場于酥醪洞,令弟子柯陽桂主之。師自居沖虛,未幾羽化。”是為龍門第十一代。其弟子柯桂陽,“號善智,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家世住宦,幼習舉子業。……弱冠棄家游羅浮,禮曾一貫為師。”與其師共興酥醪觀。“住山三十余年,度弟子百余人。乾隆十年(1745)六月二十日無疾而終,年五十三。”是為龍門第十二代。其后有童復魁,號慵庵,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為柯桂陽再傳弟子,即龍門第十四代。乾隆五十六年(1791)入道于羅浮山酥醪觀,時年三十八。復云游二十載,歸后被推為酥醪觀主持,復被舉任道會師之職。嘉慶六年(1801)卒,壽九十八。其徒有江本源,字瀛濤,號松竹山人,廣東番禺縣人。入道羅浮酥醪觀,通儒、釋之學,能詩文,士大夫喜與之游。童復魁逝世后,繼為酥醪綱住持。為龍門第十五代。又有賴本華,號介生,原名洪禧,字疇葉,廣東東莞縣人。幼習舉業,為諸生,以詩名。后入酥醪觀,禮童復魁為師。習靜一室,不與人接。年八十余化于觀中。有《浮山新志》、《紅棉館詩鈔》傳世。后有陳銘珪,字友珊,廣東東莞人。咸豐二年(1852)副貢生。晚學道于羅浮,派名教友。后修復酥醪觀。為該觀住持,自號酥醪洞主。為龍門第十七代。光緒七年(1881)卒。傳有弟子張永暗等。
金山派:全真道龍門派支派。因發源于山東嶗山,又稱嶗山派。由龍門第四代孫玄清所創。據《玄門必讀》等載,孫玄清,字元玉,號金山,又號海岳山人。山東萊州府即墨縣嶗山人(或謂青州府壽光縣人)。自幼在嶗山明霞洞出家,禮李顯陀為師。后游鐵茶山云光洞,遇通源予授以升降天門運籌之法(內丹法)。年十九,即墨縣太和真人攜住黃石宮,苦煉二十余年,頗有成就。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至北京白云觀坐缽一載,大著靈異。賜號“護國師左贊教主紫陽真人”。卒于降慶三年(1569),壽七十三。1926年北京白云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簿》記有該派傳代派字。傳承與活動情況未見記載。
西竺心宗:全真道龍門派支派。由龍門第八代雞足道者所開啟。以云南雞足山為傳播中心。據《金蓋心燈》卷六《雞足道者黃律師傳》,雞足道者,來自月支,休于云南雞足山。自稱野坦婆閉(才字應為者字),華言求道士。所精唯西竺斗法,稱“西竺心宗”第一百代。清順治十六年(1659)赴京師謁王常月,賜姓名曰黃守中,遂為龍門第八代弟子。《覺云本支道統薪傳》下卷《閔大宗師傳》稱,乾隆五十五年(1790)閔一得攜王常月所傳大戒書去雞足山,黃守中猶在,閔以大戒授黃,黃以斗法密術授閔一得,閔歸而纂為《大梵先天梵音斗咒》十二卷。黃守中所傳“西竺心宗”,實為道教中的佛密派,其法多采用道教符箓派的“云篆”和佛教的“真言”,佛密色彩很濃。其徒多為行跡詭異、身挾絕技的江湖奇士。據載,黃守中傳管天仙(派名太清),管傳金懷懷(王清楚)、白馬李,金傳活死人(云大辮,本姓王)、李赤腳、石照山人(章大享),活死人傳往往生(郭陽曉),為龍門第十二代。黃又傳大腳仙、王袖虎。大腳仙傳張蓬頭,張傳龍門道士(郭來澄)和李蓬頭等。十二代后傳承不詳。
云巢派:全真道龍門派支派。由龍門第八代陶守貞開啟。以浙江湖州金蓋山為傳播中心。據《金蓋心燈》卷二《靖庵先生墓表》等載,陶守貞,原名然,字浩然;派名守貞,號靖庵。世居浙江會稽,祖唐應蜀藩聘,遂居蜀。幼孤,隨母居蜀。母卒,至浙江吳興依族侄陶思萱,尋入金蓋山修道。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受戒于北京白云觀王常月,授以卷冊,遣歸金蓋。康熙十二年(1673)卒。傳法給族侄陶思萱(號石庵),為龍門第九代。陶傳第十代徐清澄(號紫垣),徐傳第十一代徐一返(號隆巖)。一返兼承正一派,法名漢臣。“禱雨祈晴,無不立應”。沈一炳弟子龍門第十二代陳陽復(號樵云)亦曾得徐一返授正一法。其該派分衍為更小支派,傳衍于江浙。
天柱觀派:全真道龍門派支派。由龍門第八代金筑老人開啟。以浙江余杭金筑坪天柱觀為傳道中心。《金蓋心燈》卷二《金筑老人傳》:金筑老人者,“字號三見而三異:《洞霄聞人志》載,盛青崖,江南桐城人,明末進士,隱天柱觀;《楊氏逸林》載,樵云氏者,桐鄉人,姓盛,名未詳。明末進士,值世滄桑,高隱大滌,自號退密山人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