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不爭氣的意大利(2/3)
。僅以炮擊和空襲加強其攻勢。
盟軍這場災難的主要原因。除了愚蠢的戰略思想——而且這種思想事先沒有和各有關方面取得一致——這種不利因素之外,可能要歸咎于裝甲部隊和反坦克武器力量的薄弱。即使在甘末林決定向比利時、荷蘭進軍之前,也沒有足夠的總后備軍力集中在盟軍戰線上明顯的薄弱環節——馬其諾防線西北英、法兩軍接合點的后方。盡管大量德國裝甲部隊集中在阿登防區的對面已有六個月之久,但是法國總參謀部卻堅持己見,認為這不過是虛張聲勢,還認為默茲河流域叢林茂密而且陡峭的地形,抵擋得住裝甲部隊的進攻。可是,德國裝甲部隊在困難的處境下能夠靈活應付,以及他們為達到目的所采取的冷酷無情手段,堪稱典范。
當時,在松姆河的南面,法軍拼命想堵住德軍入侵的浪潮,然而徒勞無益。魏剛將軍給他的部隊出一連串的命令,激勵他們戰斗到底,寸土不讓。但是沒有及時制訂出協調一致的計劃,把部隊有組織地撤退到一道可以防守得住的戰線上去,也沒有集中調動任何部隊,以便動有效的反攻。在默茲河畔被打垮了的第九集團軍的殘余人員,匆匆地重編成新的第十集團軍,其中并入了留在松姆河南面的少數英國部隊和一些負責交通的梯隊。這支軍隊運用不當,6月7-9日,以隆美爾的第七裝甲師打先鋒的德國第十五裝甲軍,從亞眠向魯昂狠打猛沖,就把這支軍隊殺得暈頭轉向,把它驅趕到塞納河后邊去了。法國的第九軍,包括英國的第五十一師(蘇格蘭高地師),被牽制在勒阿弗爾以北沿海,最后不得不于6月12月在圣瓦萊里投降。更東面一些,生了新的災難。有兩支德國裝甲軍在6月9日突破了在雷代耳和蘇瓦松之間的法國第四和第六集團軍扼守的埃納河防線。6月11日,蘭斯陷落,同日,德軍到達馬恩河畔的蒂埃里堡。
6月1o日法國政府從巴黎撤到圖爾,6月14日又撤退到波爾多。魏剛將軍設想出最后一個戰略計劃,就是以第六、第七兩個集團軍據守盧瓦爾河,形成主要防線,而命令被切斷聯系的第十集團軍和支援的英國部隊向西撤至布列塔尼半島——所謂“布列塔尼陣地”。然而,這個計劃顯然是行不通的。
德軍于6月14日兵不血刃開進巴黎;馬其諾防線已經被迂回過去,而且部分已被突破;6月15日,德國第六集團軍在特魯瓦和桑之間突破法國第六集團軍的陣線,第二天渡過盧瓦爾河上游。17日,迪戎市陷落。
法軍在德軍的無情壓力之下繼續向南和向西撤退,6月16日,雷諾辭職,由貝當元帥接替。6月17日,貝當要求停戰,第二天,留在法國的英軍從瑟堡和圣納澤爾撤退。
6月1o日,意大利對法國宣戰,這個打擊更加瓦解了法國的士氣。6月22日,法國代表在貢比涅剛近的勒通德斯和希特勒簽訂停戰條約。與此同時,意大利軍隊已進兵攻打法國的阿爾卑斯山邊境。法**隊堅守陣地,打退了每一次進攻,重創意軍,但是這時的戰局已毫無希望,6月24日,法國與意大利簽訂停戰條約。德法停戰條約于6月25日生效,貝當元帥把他的政府遷至維希。
拿破侖的理論是使大部隊由于靈活機動而成倍增加其威力,而希特勒的裝甲部隊和俯沖轟炸機則賦予這個理論以二十世紀的內容。他巧妙地揮這一思想,在不到四十天的時間內粉碎了法國在軍事方面唯我獨尊的神話,同時暴露了輕信馬其諾防線是大錯而特錯。
法國的陷落,給希特勒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怎樣才能最好地消滅英帝國的戰斗力。為了騰出手來與俄國進行不可避免的較量,這是必不可少的序曲。
7月16日,他布了入侵英國的代號叫做“海獅行動”的軍事指令。作為預備的步驟,動了一次空中攻勢,目的在摧毀英國皇家空軍的戰斗機指揮部。
希特勒和戈林完全可以對這次戰斗的結果懷有信心。在8月的第一個星期,德國空軍當局集中的作戰飛機,計有一千三百六十一架轟炸機,一千三百零八架戰斗機,而英國皇家空軍能夠與之對抗的至多不過四百七十一架轟炸機和七百十四架戰斗機。同時,英國的防空力量雖然正在進行巨大的、不斷加強的努力,但還是不充分的。在德國空軍能夠襲擊到的范圍內,有大量易受空襲的地點,這就必須大大分散可用的資源,而當倫敦開始變成主要目標時,只配備了九十二門炮防守這座城市。
德國的空中攻勢從8月8日開始,并繼續加強,直到1o月5日,這時德國空軍顯然已無法壓倒英國皇家空軍,而把入侵英國的計劃放棄了。空襲的目標對準護航船隊、海港、飛機場和兵工廠,特別是倫敦的各個碼頭。在后階段和在11月間,德國的空襲多半限于在夜間轟炸主要的工業中心,如倫敦、南安普敦、普利茅斯、利物浦、伯明翰、考文垂和布里斯托爾。
英國多虧有效的雷達系統和優良的戰斗機與飛行員,使德國人不能達到決定性的結果,到1o月底,德國損失的飛機達一千七百多架,相比之下,英國只損失九百十五架。到11月底,英國平民在敵人的空襲中喪生的近一萬九千人。
德國空軍既然未能攻破英國的空中防線,就放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