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紫禁城現風水(1/3)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
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后,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禁。
在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紫禁城,四面環有高10m的城墻和寬52m的護城河。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占地面積達780000㎡,有房屋8700間。
城墻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游覽出入。
城內宮殿建筑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墻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
殿宇樓臺,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間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
“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后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
“后寢”。前后兩部分宮殿建筑總面積達163,000㎡。整組宮殿建筑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在封建帝制時代,普通的人民群眾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宮城叫做紫禁城。
紫禁城有兩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這座故宮為什么稱為紫禁城呢?
原來,中國古代天文學說,根據對太空天體的長期觀察,認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變,是天帝所居。
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宮謂之紫宮,有
“紫微正中”之說。封建皇帝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是真龍天子;而他們所居住的皇宮,被比喻為天上的紫宮。
他們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宮,可以施政以德,四方歸化,八面來朝,達到江山永固,以維護長期統治的目的。
明清兩代的皇帝,出于維護他們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以及考慮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宮,既富麗堂皇,又森嚴壁壘。
這座城池,不僅宮殿重重,樓閣櫛比,并圍以10米多高的城墻和52米寬的護城河,而且哨崗林立,戒備森嚴。
平民百姓不用說觀賞一下樓臺殿閣,就是靠近一些,也是絕對不允許的。
明清皇帝及其眷屬居住的皇宮,除了為他們服務的宮女、太監、侍衛之外,只有被召見的官員以及被特許的人員才能進入。
這里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已過濾詞語]。因此,明清兩代的皇宮,既喻為紫宮,又是禁地,故舊稱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積724250平方米,還沒把護城河和護城河與城墻的綠化帶計算在內。
宮殿房屋建筑面積為155000平立米。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墻圍繞,城墻的外沿周長為3428米(城墻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是護衛紫禁城的重要設施)。
城墻四邊各有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城墻的四角有四座設計精巧的角樓。北京紫禁城籌建于明成祖永樂(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興建于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
整個營造工程由侯爵陳圭督造,具體負責是規劃師吳中。紫禁城位于都城正中,中軸線穿過皇城正中,也就是穿過紫禁城中三大殿、三大宮。
紫禁城正門為正南面的午門,也被稱為
“五鳳樓”。午門是宮城中最高的一座門,朝中大赦、獻俘等重大儀式都在午門舉行。
其北門為神武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的宮城,分為外朝、內廷兩個部分。
外朝是皇帝辦公的地方。舉凡國家的重大活動和各種禮儀,都在外朝舉行。
外朝由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中軸線和中軸線兩旁的殿閣廊廡組成。
內廷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和兩旁的東西六宮等宮殿群組成。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殿。從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國匠師,征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經過14年的時間,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
清朝沿用以后,只是部分經過重建和改建,總體布局基本上沒有變動。
它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之大成,是中國二千多年專制社會皇權思想的集中體現。
與中國歷代皇宮一樣,故宮的總體規劃和建筑形制完全服從并體現了古代宗法禮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無上的帝王權威。
全部宮殿分
“外朝”和
“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