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曬鹽法(1/2)
屋子里亂遭遭的,到處都堆放了雜物。
一張足有兩丈長三尺寬的大案臺,上面擺著各式各樣的瓷瓶陶罐,方景楠走近前去仔細打量,案臺上還有幾片琉璃做成的半透明各式器皿,在大大小小的鐵制管道連接下,組合在了一起。
案臺的邊上還有火爐和風箱,一旁的角落里還堆著幾捆圓木。
方景楠再次楞住,這是……大明版的化學試驗室?
“這是五弟的丹房,有點亂,父親也不讓我們收拾,怕弄壞了。”張守禮解釋道。
丹房?
方景楠朝案臺尾部看去,那邊有一個托盤,托盤里有一些雪白的像是食鹽樣的細晶體。
“仙丹沒瞧著,我看到像是在蒸餾制鹽吧?”
方景楠沒敢用手指沾上一點往嘴里嘗,試驗室里的東西可不能亂嘗。
張守禮微笑道:“賢侄懂得就是多,確實是在制鹽!”
方景楠的化學知識雖然能記住的不多,對于化學物品更是啥也不懂,但這試驗室的場面還是唬不住他的,方景楠沒有一絲大驚小怪的樣子,奇問道:“張族長讓你帶我來看這些,是有何意?”
“父親大人說,我們張氏并沒有畏懼高峰,并且一直在努力。只是現在登山的人,不在了。”
張守禮緩了緩又道:“父親大人還說,您對商人無用論的觀點,他與五弟也早有所覺,只是沒有如你般總結出了新商之道。”
方景楠心下微微一笑,新‘商之道’?這是未來幾百年的經濟發展方向!
方景楠明白,當一個人在努力向你展示一些東西的時候,他便已經放下了高人一等的身段,把你當做平等交流的對象了。這是好事!
“本草綱目?”
方景楠在屋里隨走隨看,拿起旁邊木桌上的一本小冊子,只見上面畫了一些小圖畫,竟是一組蒸餾的畫面。
“《本草綱目》不是李時珍著作的醫書么,竟然還有寫蒸餾?”
方景楠大感意外,本草綱目的名字他自然是耳熟能詳,看當然是從沒看過。
木桌上零亂的堆放了不少書冊,有些還只是幾張黃紙,上面寫滿了蠅頭小字。
方景楠隨手又拿起了一本,冊子上寫著《農書草稿》,署名是徐光啟。
這位大拿方景楠以前在課本里有看到過,幾何的發明者,寫了很多書,農學大家,其中有一本書叫《農政全書》,把農事相關的事情基本包括,這農書草稿估計就是此作前身了。
翻開書冊,里面寫了很多農事相關的東西,其中,方景楠看到了幾個刺眼的詞匯。
甘薯,土豆……
在歷史上,大清取代明朝入主華夏后,人口陡然激增。其中有大亂之后的安定,但更主要的,就是北方大范圍的種植甘薯土豆這等高產并且耐旱的物種,養活了近兩億人。
“現在就已經有人在種植這個了么?”方景楠暗耐住內心激動,試探地問道。
他察覺到了一個怪異之處,荒年已經連續好些年了,既然已經知道了這種高產之物,怎么邊地百姓卻沒怎么種植呢?
張守禮應道:“你是說甘薯和土豆?”
“嗯,對!”
“我們家就種了些,一般人家種的不多,產量太低,入口也不甚好吃。”張守禮答道。
“產量低?”方景楠無語了。
后世一畝地能出幾千斤土豆,具體多少方景楠不記得,但都用幾千這個詞了,那也至少該是兩千斤往上吧。
就算是缺少農藥肥料這等輔助物,那也不應該落得一個產量低這種評語吧。
但既然張守禮這么說,那肯定有原因,總不會亂說。
“有種子嗎?能不能給我一點,我帶回去研究一下?”方景楠問道。
“可以呀,”張守禮也有點奇怪,“這東西并不甚稀奇,十幾年前就有了。”
方景楠點了點頭,沒多作解釋,他決定帶回去與陳有富及陳山材討論一下。陳山材對田里那點事還是了解的比較多的。
“這些書,都是你五弟的?”
方景楠一早也猜測到了一些,張氏的這個五子,對于泰西學術是有所研究的。因為張景萱就算是個天才,那也需要有人引入門,受到啟發與熏陶,才會一直深入下去。
張守禮頷首道:“是的,花費了不少銀兩,從京師從南邊收羅來的。五弟很喜歡,家父也很支持。”
“就是為了蒸餾制鹽?”方景楠從托盤里抓起一點鹽,用手指搓了搓又放在鼻下聞了聞道:“這細鹽,有何奇特之處么?”
鹽商,自古以來就是富有的代名詞,張氏以前也是壟斷食鹽專營積下了巨額家資。這個時代的食鹽與后世的石油無二,幾乎就等同于錢。
“賢侄對食鹽可有了解?”張守禮問道。
“這個……”方景楠緩了緩,仔細思索了一下,應道:“據我所知,現在的鹽有湖鹽和海鹽之分?湖鹽精細略貴,海鹽粗糙便宜。”
方景楠每天早上刷牙用的就是湖鹽中更優質的青鹽。
顧名思義,湖鹽就是從咸水湖里,直接風干日曬提取獲得的食鹽。蒲州邊上的解州就有一處巨大的鹽池,方圓三百多里,名為河東鹽場,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