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富民政策(3/4)
管仲始終強調的,而開辟了土地國家依然貧困,就是zheng fu太奢侈了。
管仲研究農業的水準絕對是大學教授級別的,齊國有多少種土壤,什么土壤適合種植什么樣的植物,什么樣的季節應該進行怎樣的農業活動,多大的土地能夠養活多少人等等,都說得清清楚楚。
——第三,減免農業稅
正因為農業的絕對重要xing,農民的利益和積極xing也被管仲認為是至關重要的。
管仲認為,農業生產是要依靠天時的,每年的收成是固定的,但是打起仗來就會一下子需要很多糧食,這個時候農民就無法承受。因此,國家要有儲備,還要少打仗。
管仲同時認為,國家的稅收不能靠農業,因此,要減免農業稅,政策上要向農業傾斜。天哪,這好像是**總理的做法。
“相地而衰征,則民不移。”就是指根據土質的好壞美惡,也就是區分“陸、阜、陵、墐、井、田、疇”的不同情況,從而確定對土地征收賦稅的多少。
具體的征收辦法是這樣的:“案田而稅,二歲而稅一。上年十取三,中年十取二,下年十取一,歲饑不稅。”這里不僅考慮到了土地的情況,而且考慮到了年景,兩年征收一次,收成好的年份稅率百分之三十,也就是年稅率百分之十五。收成一般的百分之二十,收成不好的百分之十,災年不征稅。這樣的稅收可以說相當的低了。
那么,為什么兩年征收一次呢?管仲曾經對齊桓公說過,如果年成不好而征稅,農民交不起,就只能借高利貸。那么,改成兩年一交,農民就有機會把上一年的余糧來交稅,不用借高利貸。
多好的總理啊,處處都為人民著想。
——第四,包產到戶
人們的印象中,好像包產到戶是當年**的發明。錯了,這是管仲發明的。
我們來看看《管子·乘馬第五》的原文: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時也,民乃知時ri之蚤晏,ri月之不足,饑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寢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為而不倦,民不憚勞苦。故不均之為惡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殫。不告之以時,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為。與之分貨,則民知得正矣,審其分,則民盡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翻譯一下,就是:包產到戶,老百姓就會自己抓緊農事,就會知道季節的早晚、光yin的緊迫和饑寒的威脅。他們就能夠晚睡早起,不知疲倦地辛勤耕作。不包產到戶的壞處是,地利不能充分利用,人力不能充分發揮,得過且過,磨磨蹭蹭。如今,包產到戶了,大家分成了,稅率也是公開固定的,收成多就得到的多,百姓必然全力去耕作,兄弟父子都會互相督促了。
真理啊,讓我們還有什么好說的呢?
——第五,興修水利
“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管子認為國家有五害是必須作為重中之重來解決的,而五害之首就是水患。
管子首先任命了一名大夫作為水官,專門負責國家的水利建設和防洪抗災。水官的手下配備工作人員,常年在河流、堤壩、水渠巡視,隨時報告水情。每年的秋天,對人口進行統計,看看可以征集到多少人興修水利;到了冬天,就開始準備工具,水官統一協調。到了三月,chun耕來到之前,開始動工興修水利,這時候,天氣開始變暖,雨水不多,白天也開始變長,農活也還沒有開始,正是興修水利的最好時機。
有人說冬天不是也沒什么事嗎?為什么不冬天動工?
除了天氣冷,白天短之外,管仲認為,如果冬天動工,會散發地藏,那么夏天就會暴雨,秋天也會霖雨不止。這樣的說法不知道是不是有根據,我們可以注意觀察一下,看看那些夏天鬧暴雨的地方是不是冬天大興土木過。
堤壩的要求是底部一定要夠寬,那樣才堅固,在不毛之地修建水庫,以緩和洪水和儲水。堤壩上要種上荊棘灌木,穿插著種些柏、楊這樣高大的樹木,才保證堤壩的堅固。堤壩年年都要進行整固,平時也要專人看守。
水的問題解決了,那么,五害中的其余四害“旱、風霧雹霜、瘟疫、蟲災”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齊國的水利建設是chun秋各國中最完善的。
——第六,發展副業
農業講完了,再說說副業。
管仲積極扶持副業生產,強調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廣開財路,以求國家強盛,人民富裕,其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種植桑麻。桑麻是紡織業的原料來源,沒有充足的蠶絲和上好的麻,就不可能紡織出錦、繡、絹帛。因此,管仲繼承齊國種桑養蠶的歷史傳統,制定出具體政策,扶持桑麻種植及養蠶業的發展。規定在房宅左右要種植桑麻,支持婦女養蠶、紡織。傳授土壤知識,指導種麻。每年陽chun,養蠶能手給予獎勵。采取這些措施,使齊國的養蠶業迅速發展。
二是飼養六畜。管仲把養六畜納入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給予充分重視。對六畜飼養實行保護鼓勵政策,反對對飼養六畜征收賦稅。規定:雜草叢生的洼地,不適合糧食生長,應作為飼養麋、鹿、牛、馬的牧場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