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浙江都督(1/4)
?1686年春,廣東巡撫李士禎在廣州頒布了一項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實”之人,只要每年繳納一定的白銀,就可作為“官商”包攬對外貿易。令李士禎想不到的是,這一公告竟會在以后的歲月里為中國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壟斷清朝海上外貿,廣州十三行成為暴富群體。
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許的經營對外貿易的十三家商行,壟斷了茶葉、絲綢交易和大宗貿易。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一道圣旨,廣州成為全國唯一海上對外貿易口岸,史稱‘一口通商’,經十三行進出口的貿易額節節增長,日子一長,十三行就逐漸演變為一個特殊組織,享有了壟斷對外貿易的特權,在這些特權買辦中,又尤其以商家潘、盧、伍、葉四族豪門獲利最多,所以由此發展成為廣州四家最大的買辦階級。
而廣州也成為清代對外貿易中心。他們既有外貿特權,也是官府與外商交涉的中間人,負有承保外洋船貨應交稅餉、財禮并向外商傳達官府政令和管理外國商船人員的義務,實為官商性質。其中為首的是怡和行的伍紹榮、廣利行的盧繼光。但這十三行早已和外國商人共同勾結、包庇、保護鴉片走私,反而成了外商的代理人。
伍紹榮嘆道:“我們這些商人最怕的就是打仗,可是如今大清飄搖欲墜,到處都在發生暴亂,四川有洪楊發匪、江南有短毛生亂,這些年光我們伍家被官府勒索不下于三百萬兩,在這樣下十三行只有解散一條路了,各位可有什么好的辦法?”
廣利行的當家人盧繼光并不擔心,對著伍紹榮笑道:“誰不知道你們伍家富可敵國,恐怕現在的家產已經不下于三千萬兩了吧!”
“三千萬兩!”在坐的商人全都驚呼出聲,雖然他們知道伍家的家產很多,但從沒想過有三千萬兩之巨。
伍紹榮趕緊否認:“這些都是家父在的時候真的家業。自從家父過世之后,我伍家的產業已經逐漸移往海外,現在伍家只剩一個空架子了,與各位可沒法比嘍。”
提到伍紹榮的爹爹伍秉鑒,十三行的商人們全都寂寞無聲,人的名樹的影,伍秉鑒就是他們心目中的神。是他將十三行推向頂峰,雖然很快就因為鴉片戰爭而衰落下去,本人也郁郁而終,他們還是繼續信仰伍秉鑒的行事風格。
伍紹榮接著道:“大家還是想想出路吧,短毛不日就可攻占廣東,看來官兵是守不住廣州了。”
盧繼光很看好大漢。言道:“那我們派人聯系李云中?這些反賊造反只是為了貪圖錢財,只要從十三行每年賺取的利潤取出九牛一毛,足以讓他們滿足。”
伍紹榮對投靠李云中并不反對,但不贊成每年抽取紅利:“人的貪欲的是無盡的,當初官府逼迫我家,第一次開口只要十萬兩,第二次也才三十萬兩。第三次就要二百萬兩!十三行還是謹守中立,不要偏袒任意一方,各位也盡量的將自己產業轉移出廣州,那樣一來,短毛進城,我們也可以到洋人軍艦上暫避風頭。”
“這個辦法好!”眾洋行的商人全都點頭而贊。
南京上書房
“微臣王慶露拜見皇上,愿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云中放下奏折,欣喜道:“子川你回來了。在蘇北可有收獲?”
王慶露拿出一本奏折,低頭答道:“啟稟皇上,淮北鹽商都已經答應斷絕與清軍的來往,每年向我中國繳納鹽稅五百萬兩,今年上半年的鹽稅,臣已押運到南京,共有紋銀三百八十萬兩。其中一百萬兩是鹽商獻給皇上登基的賀禮。”
五百萬兩!這些銀子讓李云中驚訝不已,放下奏折,驚道:“這么多!這幫鹽商真是土豪啊!子川你給我好好介紹鹽商的情況。”
王慶露略為思考一下,組織心中語言:“清廷的鹽法基本上是學習大明。而大明朱元璋為了籌措軍費,開始頒布鹽法,設置官員管理,對所有賣鹽的商人征收二十分之一的鹽稅,將蒙元趕出中國后,實行專賣制度,過程就是:民產、官收、商運、商銷。
到了雍正、乾隆時期,朝廷又讓鹽商捐獻報銷,據鹽商統計,五十年就捐了一千萬兩,鹽商無奈之下,只有在賣鹽的過程中加價,多報些損耗,從此鹽稅敗壞。”
李云中搖頭而笑:“沒想到賣鹽也那么賺錢,這幾百萬兩算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戶部幾次抱怨國庫空虛,請求征收商稅,可是朕曾立下諾言,明年才開始征收商稅。”
王慶露瞬間變色,諫道:“皇上對這些奸商實在是太仁慈,國庫空虛他們不知捐獻,反而引誘民間百姓大肆逃跑,致使國家根基不穩,臣請皇上設置‘厘金’征收商人之稅,據臣估計每年可得白銀九千萬兩!”
咳咳咳咳,李云中被這龐大的數目驚呆了,好一會才反應過來,問道:“這‘厘金’是什么,怎么可能征收九千萬兩?那我大漢豈不再也不用愁沒銀子花了,世上哪有這種好事,你詳細道來,朕參謀參謀!”
王慶露面色凝重起來:“這方法是揚州守將琦善想出來的,他在徐州為了籌集軍餉下河設局勸捐,其畝捐按地畝肥瘠和業田多寡,照地丁銀數分別抽捐,大致每畝起捐自八十文至二十文不等。同時,對米行商賈推行捐厘之法,向徐州附近的縣、鎮等米行規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