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贛地(2/2)
戶二十七市畝)土地,移民十五萬戶至越地是極限。剩余的人只能安排在吳地,圍澤為田,如此還能安排二十多萬戶。
兩地加起來有四十萬戶,幾等于楚國現有的戶數——移民只針對淮上的楚民,淮南尚有諸多縣邑,這些人暫時不必遷徙,除非秦軍橫渡淮水占領郢都。
由熊荊授意、大司馬府擬定的軍事計劃里,魏都大梁是第一道防線,郢都是第二道,長江是第三道,越北是第四道,也是最后一道。
把二、三十萬戶楚民留在第四道防線之外斷不可行,遷入越地又無地可授,東洲三谷、海外貿易那是鏡花水月,遙不可及。是以在藍尹(管理山澤)屈淦的建議下,大司馬府的軍事計劃做了一部分調整,即,將彭蠡澤以南的番邑平原納入最后防線。
彭蠡澤并非后世的鄱陽湖。彭蠡澤以楚國地圖顯示是在長江(九江)以北,直逼大行山余脈,往東幾乎一直綿延到松陽(今安徽樅陽)邑境,這是依著長江北岸,一個西東偏北方向的大澤;后世鄱陽湖與長江無涉,它僅僅是沿著贛江,在番邑大平原上一個南北方向的湖泊。
湖澤與后世不同,但地理要害仍然在九江。只要在后世的九江設立城邑,遏制住贛江口,那就能阻止秦軍進入贛江流域。九江以北有大片的平原,即后世的鄱陽湖平原。
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是后世長江流域三大平原,永修、都昌、戶口、波陽、德安、星子、余干、進賢、樟樹都處于這個平原之上。淮北移民安置在這里,加上贛江中上游兩岸的土地,安置四十萬戶綽綽有余。
且與越地不同的是,越地要與越人共分越地,姑蔑盆地還涉及到浙江(富春江)以北的土地,那是越君開的土地。贛地不同,贛地為楚國獨有,現在已有的城邑不過是番邑(今波陽縣,因番君吳申謀反而被收回)、艾邑(今修水縣)、柴桑(今九江市西南)、余汗(今余干)、金阝邑(今樟樹)、上贛(今贛州)數邑,并無多少丁口。
安置確實可行,只是一旦江淮防線失守,贛地再無防線。浙北防線是熊荊參照南宋設置的。元滅宋分三路:一路從長江入海,由東海登陸杭州灣。這一路熊荊最不擔心,海與江兩個概念,即便秦軍仿造了大翼戰舟,也未必敢進入東海與楚軍舟師決戰,但以密集的舟楫,不顧傷亡、不顧后勤橫渡長江是有可能的。
第二路則是度長江后,越過震澤從百尺瀆入越。這是吳越兩國交戰的路徑,吳攻越是走這條路,越滅吳也是走這條路,所以吳越之間的戰爭全部發生在百尺瀆一線,以兩次檇李之戰最為著名。越北看上去很寬大,但除了這條路都是大澤,所以秦軍只能走這條路,特別是檇李,深處谷地,有兵也難以擺開。
第三條路則是溧陽南下至廣德,廣德過獨松關便是余杭、臨安。這條路暫時只有越人知道,獨松關、百丈關、幽嶺關也還未建立。退至越地,這三關是一定要建的。秦軍如果扣關其情況將和檇李一樣,礙于地形兵力無法展開。
越北有這樣的關隘才能作為第四道防線,贛地九江全然是個開口,一旦九江失守,秦軍便能長驅直入,還能繞道贛東北進攻姑蔑。可不把移民安排在贛地,長江一被突破江東全部將完蛋。或許——還不知道秦國炸爐的熊荊看著楚國地圖——九江失守后,楚民能退入越地或者南下贛南,如果能打通大庾嶺的話,還能順北江進入南越。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