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四章 道儀(1/2)
我國古代儒、釋、道三家是鼎足而立的。儒家宣揚經世濟國,崇尚孝道,所以在做種種入世事業的同時,也必須懂得點醫道和養生之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身”。“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是一句儒家典語。相者治世,醫者救人,治世救人,是儒家的人生追求。在養生方面,縱覽儒家經典或文人筆記,各自所述之法雖多,綜其大要,卻基本可以從養氣、飲食、男女、心性、居處以及其它雜法等方面加以歸納。而這些方法基本上又都已被道教養生修煉法涵蓋。
自宋明以后,儒家很多人士都習練道教的內丹功,但他們多數都不像道教徒一樣追求長生成仙。而僅僅是修心養性、修身養氣而已。道教的修煉術與中醫關系至深,上古巫、醫不分,由巫發展升華而成的道教,與同由巫發展而來的中醫,可謂同出一源。
道教的行醫施藥是為學仙煉養之士“立仙基”、積功德的重要方面。道教直接繼承了中醫的氣功養生方法,導引行氣、蹺摩等氣功醫療方法,都被道教所采用、發展。中醫的天人合一觀、陰陽五行說,及其對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說法,基本上都為道教所承襲發揮,作為修煉中關于人體生命的基本理論,滲透到導引、存思、服氣及以后成熟化的內丹學中。
道教養生修煉學,反過來又影響中醫。唐代以后,氣功、養生學主要由道教中人所發展,成果甚為輝煌,相形之下,中醫的氣功養生學卻裹足不前,醫書中論及于此,無不取于道教,并提倡:“學醫者宜參看丹經”,道教中的行氣攻病法、存思治病法、六字訣治病法、導引治病法、咽津治病法、發氣治病法、意念治病法。以及各種氣功診病的方法,均被醫家使用。許多道教中人又身兼名醫。可謂醫道不分了。但醫家多具嚴格的科學態度,他們采用道教的養生修煉方法,只是把它當作祛病健身的手段,而不是奢談了登真成仙。
中國氣功的流派主要是佛、道、醫、儒、武五大家。其中武術氣功及武術界的養生修煉方法,至今仍是獨樹一幟。習武地人都講究:“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力、功,外練手、眼、身、法、步”,更有“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拳諺,說明練功對于格斗取勝、武功修為的重要性。
在道教官觀內,人們常常可以看到道士們身著金絲銀線的道袍,手持各異的法器,吟唱著古老的曲調。在壇場里翩翩起舞,猶如演出一場折子戲,這就是道教的齋醮科儀。俗稱“道場”。謂之“依科演教”,簡稱“科教”,也就是法事。下面分六個部分加以介紹:
“齋”地原意指齊和凈,后為齋戒、潔凈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須沐浴更衣,不食葷酒,不居內寢,以示祭者莊誠。道收此禮。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潔身,謂之“修齋”的初為“積德解愆”,再則“和神保壽”,后為“專道”、“樂道”、“合道”,即為“修道”,此為修齋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教,重視修齋,并制定了一整套齋法。按照它的規模和作可以分為:內齋:包括心齋、坐忘、存思等等。外齋:包括三篆七品。三篆指金篆齋、玉篆齋、黃篆齋;七品指三皇齋、自然齋、上清齋、指教齋、涂炭齋、明真齋、三元齋。各種齋法有著不同的意義,如金篆齋“上消天災,保鎮帝王,玉篆齋“救度人民,請福謝過”,黃篆齋“下拔地獄九幽之苦”等等。
在齋醮儀式中,各有一定稱謂和職守的道士,統稱為執事,即醮壇執事。據《金篆大齋補職說成儀》。執事主要有:高功。位居各執事之首。擔任者必須“道德內充,威儀外備。天人歸向,鬼神具瞻”;在儀式中要“躡景飛晨,承顏宣德,惠周三界,禮越眾官”。監齋,位僅次于高功。其職守,一為“總握憲章,典領科禁,糾正壇職,振肅朝綱”;二為“周密察非,從容授簡,有嚴有翼,毋濫毋墮”。即主管科儀典法,為高功的副手。都講,與高功、監齋合稱“三法師”。擔任者必須“洞輔該通,法度明練,贊唱儀鉅,領袖班聯”;“玄壇步趨,升座講說。昭符人望,默契人心”。即主管唱贊導引,亦為高功的副手。以上三職,正一派稱為“三法師”,全真派僅稱“高功”,無“法師”之稱。但三者在齋醮科儀中各有明確職能,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對科儀的主導作用。
現行道教齋醮活動,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全真派道觀,如北京白云觀、青島嶗山太清宮、武漢長春觀等。全真派齋醮活動包括課誦、接駕、祝壽、祈福、延生、消災、供天、攝召、散花、施食等科儀。經懺有早晚功課經、三官北斗經、真武、受生經、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太上三元滅罪水懺、薩祖鐵罐施食、全真演教接駕詞科、玉皇寶懺等等。
正一派道觀,如上海白云觀、蘇州玄妙觀、龍虎山天師府等。正一派齋醮活動包括奏職、祝圣、完愿、慶誕、進表、供天、煉度、發遞、亡斗、開啟、請圣、火司朝、迎鑾接駕、延生告斗等科儀。經懺包括早晚功課、玉皇懺、雷祖懺、真武懺、三宮懺、斗經斗懺、朝天懺、青玄懺、九幽懺等等。正一派道觀十分注重齋醮科儀,因為這是他們地主要經濟來源,故正一派齋醮活動非常精彩,內容也十分豐富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