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之章 第四十一章 東昌禍起邊防危(一)(2/2)
而除了吃喝王星平如今最愿意的便是與幾天前在泰山上認識的上京舉子沈孝廉閑話,這沈孝廉諱德符,年紀四十上下,長得是斯斯文文。其父早亡,但因曾任官翰林院檢討參與編修過《大明會典》,算得是個史官,故而耳融目染之下沈老爺也對朝野故事多有知曉,其人雖祖籍嘉興府,但出生卻是在北京城中,十多歲時父祖先后亡故,之后便一直在南京國子監讀書,故而對南北兩京的事情知之甚詳,其人也是今年的新科舉人,正是也要上京赴考,在泰安州時同下在一處客店的。
入夜之后,圍坐在炭火爐子前喝湯飲酒,幾位舉子和王星平正在日常般天南海北的閑聊。
“說來這遼東的事情也不知怎么會敗壞如斯,你看這一路若不是因為運糧的車隊耽擱,我們至少能早一天到這里的。”路上便有不見了不少北上的糧車,加之此地消息不算閉塞,關于遼東的軍情也就更加詳細,這一路之上的轉運自然更添緊張氣氛,而驛路也的確因此而耽擱不少,袁崇煥也是有感而發。
“好歹不用搬磚?!?
王星平現學現編的笑話一出眾人便又都大笑了起來,氣氛也為之一松。
臨清地近直隸,又因水運之便,故而北方各處營造燒磚多在此地,工部還專門在臨清設了營繕分司專以燒造貢磚貢瓦,而運磚之法也是因襲舊例,凡北上官民船只皆要帶磚到京,糧船每船運磚九十二個,民船每尺運磚十二個,只有給皇帝運送各種特貢的新薦鮮黃船免帶,而且帶運之人若是途中出現遺失短少還要自己賠償,其實是弊政一種。
“不過往年間上京,過了七月便是淡季,哪里會有這么多運糧運布的大車?!焙挝狎|也道,他已是第五次上京趕考,幾時在封凍時節見過這等陣仗。運河有水利之便,一艘漕船十八個人操工便能運三百石糧,比起陸運自然便捷得多,這也是為何每年三月到六月豐水時才是漕運旺季的緣故,一年中能好行船的時間其實并不太多,尤其是淮河以北的漕路。
沈德符聞言又是一副莫測高深的樣子,一口熱湯下肚開始給眾人普及起朝堂掌故起來,“這諸位就有所不知了,這些多還是私商的糧車,若是官中調運,如今已是過了日子,南面當是不會再有多余的糧食了?!?
“此話怎講?”
“天成有所不知,自宣德年間行了兌運法,江南民便不再運糧入倉,都只將糧運到淮安、瓜州兌與衛所官軍,再由運軍直送抵京,故而這些年沿途水次各倉的存糧便漸少,除京、通各倉是滿額,臨清、德州兩處只得存糧五十萬石之數,除此之外淮北各倉的存糧都不敷用,那些南方來的糧車布車多是聽到消息的商人所運,所謂無利不起早嘛,若是我所料不差,京城的物價當是已經漲得不少了。”
沈德符不愧是熟諳掌故之人,這臨清州即便在運河上也是個大去處,這邊原本就是倉城,共有臨清、廣積兩大倉和常盈小倉共四十八個倉場,景泰年間臨清建城后便是倉在城內,如今這城中也有近小半都是糧倉,而眾人下榻客店所在的中洲雖也有土城卻離縣城較遠,是會通河與衛河交匯之處,也是臨清真正最為繁榮之所,雖然附近的馬市街上也有一處水次兌軍倉,但總體而言離著臨清縣城還是有些距離。
畢竟這大運河上一年四季光是運軍便有十余萬人,縱然今年冬天比起往年人多了些,但以沈德符所知還是不算什么,畢竟此地是控扼河南、山東的漕運要道,也是漕糧進京的必經轉運口岸,只看一過濟寧,從南旺湖到臨清一路就有十七座水關閘且處處有主事便可知這漕糧轉運的艱難,如今又是驟然生變,王星平也認同他對京城物價的判斷。
“管這些作甚,你們是去參考的,等成了進士自然由著你們去說去做,現在還是安心吃酒?!睆埍家桓焙敛辉谝獾恼f道,拿起一根羊肋骨便又啃了起來。
陳子壯卻道:“我等進學正是要以天下為己任,如今建奴如此猖獗,又如何能夠坐視?!?
張炳芳不以為然,“最新的邸報你們都看過了么?就連劉大刀(注:劉綎)都窩在三河縣不肯出關,邸報上說兵科趙給諫(注:趙興邦)和直隸王按院(注:王象恒)都已上書彈劾?!?
沈德符笑道:“劉綎怕是心中沒底,專在關內等他的救兵吧。”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