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兵分兩路(1/2)
?軍情緊急,江上酣戰的時候,劉肇基已派出了多隊斥候打探消息去了。大軍別過顧江龍的人馬,立刻向不遠處的一座小山巒進發,那是江邊數里的唯一的屏障之地。走了有半里路程,顧江龍的手下的幾個弟兄急急地追了上來,上官云駐足等待,卻原來是給上官云送禮的。
這個禮物絕對讓上官云滿意――是一支燧發短銃,描金槍柄,卷制鋼管、燧石擊發、彈簧扳機、照門準星,這絕對是這個時代最為先進的武器了,定是出自名匠手中。這是顧江龍自倭人手中奪來的,自己對火器不是很感興趣,但這漆金的玩意兒卻一直當寶貝收著,想到這位頗為投緣的年青弟兄如此通曉火器,便命幾個弟兄快馬送來。上官云自是欣喜,作為一個來自熱兵器時代的軍人,對冷兵器一直找不到感覺,又很難找到一桿像樣的火槍,如今這支正合用。當下謝過,卻又沒有什么東西回送,頗感羞澀。
……
顧江龍提供的一點糧食算是解了燃眉之急,這一夜大家吃得飽,睡得也較為安穩。但幾位軍中主將卻沒有時間休息了,他們正為南下的方案召開軍議。
五月的江南當然不涼爽,但這小山中竟也不是太熱。劉肇基等人圍坐在一起,就著灑下來的些微星光只能看清每個人大致的輪廓,但可以想象每個人面上的表情一定都很嚴肅,偶有哪位老兄巴掌輕揚,殺死了一只來犯的飛蟲,才讓人覺出些生活的氣息。
自揚州突圍以來,眾人且戰且退,累累若喪家之犬,士氣低落,軍情不明,過江前只想著過江,現在過江了,才發現大家都忽視了一個更大的問題――現在怎么辦?
這一段歷史上官云并不陌生,他清楚地憶得,正是明日明軍長江防線崩潰,鎮江這一軍事重鎮落入敵手,兩日后弘光帝棄城而逃,五月十四日清軍即兵臨南京城下。但是,眼前的這支微不足道的力量能改變什么,能支起這將傾的大廈嗎?
軍議時,上官云一直堅持:明軍勢弱,一觸即潰,江南已成危局。但其余眾將,憂慮之余卻普遍懷樂觀思想,認為長江天險難越,且清軍不善水戰,渡江談何容易。上官云心中暗嘆,心道這清軍綠營可是進攻江南明軍的主力哪,轉念又想,若自己不是已知歷史的走向,只怕會也和他們持相同的意見,那逝去未遠的南宋朝庭不就也存在了好多年么。
劉肇基雖覺上官云似有些危言聳聽,但鑒于他之前的種種不凡見識,終于還是放棄了直接往鎮江方向開拔的想法而決定直接前往南京勤王,此時揚州大營離鎮江不過四十里地。
至于揚州老營何去何從,上官云力陳同往南京的隱患,而提出了開往太湖的建議,上官云記憶中,史上所載的太湖英雄吳易吳日生此刻說不定就在太湖經營,而太湖的抗清力量也是屢剿不盡的,那廣闊浩淼的水域,無疑會讓怯于水戰的清軍吃盡苦頭。這一點,上官云沒有私毫讓步,眾人也覺得這是比較穩妥的辦法,當下議定兵分兩路:劉肇基所部直往南京;史德威、上官云所部護送老營人馬到太湖,安頓后,史德威部再往南京會合,上官云則負責經營太湖,并搜集揚州潰散人馬。
……
議完事后,已過夜半,上官云舒展身體便在坐的這塊石頭上睡著了。當他被魯壯搖醒的時候,已是早上開飯的時候了。連忙揉揉惺忪的睡眼,打了個有失將軍風度的哈欠,便接過軍士遞過來的早飯――一塊面疙瘩,里面夾上咸菜葉,掌勺的大廚是逃難出來的號稱“揚州第一勺”的揚州惠仙樓的大廚吳天保,倒也沒能把這野菜烹出什么特別的味兒來。
收拾停當竟已快至晌午,劉肇基等人這時也得到斥候回報,清軍過江了,鎮江已被重兵圍攻,眼見只有往南京勤王這一條路了,心中暗自欽佩上官云的判斷力。軍情緊急,兩部人馬未多言語,打馬揚鞭,分道而去。
上官云這一路,倒是風波未起。未見清軍,也未見明軍。但因為婦孺居多,走得的確太慢。史德威急于趕回南京勤王,便要帶所部前往太湖先行準備,讓上官云及大隊人馬隨后趕來。上官云見眼前除了些亂民,倒沒什么兇險,料想清軍正自猛攻軍事重鎮,對這些荒山野水還無暇顧及,便也同意了。
一路上,上官云最為焦心的便是這路人馬的伙食,軍糧已盡,又不能縱兵擾民。只能沿路打著督師的名號乞討,因軍情不明,過州縣則繞道而行,接濟當然跟不上,但這些揚州出來的難民們竟如鐵打一般,這長途跋涉沒有一人掉隊,沒有一人離開。上官云心中甚慰。軍紀嚴明,士氣并未底落,大家對上官云和上官云的突擊營充滿了信心,總覺得這位年青的將軍定會將大家帶到光明之地。患難之中,軍民更見漁水情深。
而利用行軍空隙,上官云按前世的經驗,又將揚州老營的人員按戰時體制梳理了一遍:首先選出12歲以上的孩童計一百三十名,組成少年義勇軍。設三營編制,其中一營為揚州女營。選出智勇兼備的孩童擔任隊長,突擊營選派作戰好手擔任教導員教導戰時常識,同時遴選出難民中秀才生員等擔任文化教員教孩子們識字。
又從難民中抽出四百多壯丁,組成揚州老營自衛軍,負責老營人馬行軍安頓事宜。
余下人口每百人推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