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兵分兩路(2/2)
選出一名長者,負責內(nèi)部事務(wù)。其實不外乎吃食分配、病號護理、夜晚宿營這些瑣事。
這一體制打破了家庭組成,但行軍隊伍立即變得整嚴起來。辦事效率提高很多,也把突擊營這支正規(guī)軍解放了出來,能夠應(yīng)對更多突發(fā)事件。
在這當兒,揚州府知府任民育也帶著數(shù)十口逃出來的難民追了上來,上官云心中大喜,這位歷史上應(yīng)當是城破后端坐于堂上安然殉節(jié)的官員,因為上官云的到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上官云立刻把揚州老營的事兒盡托于他,搞民政,實在讓上官云頭疼。國難當頭沒有人會推卸責任,任民育立刻擔起了流民知府的大任。實際上,老營諸事已經(jīng)按上官云的設(shè)想運行了起來,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奔頭,任民育心中暗贊。
走走停停,走了兩日才到太湖地界,離太湖尚有八十多里路程,而先遺隊還無消息。
這天已是五月十五,日上三竿,上官云、任民育、突擊營的幾位主官和老營中有素有威望的錢有源、陳天拔等人正在林中議事。議什么?當然還是吃飯問題。
“報――”當值的魯壯帶著兩名斥候直奔諸將所在。臉上喜色卻卻是掩飾不住的。“找到了,找到了。”還未至帳前,魯壯已大喊起來。原來這其中一名乃史德威所部,當下躬身抱拳高聲道:“標下乃史將軍部下,在馬山一帶得遇吳易將軍,監(jiān)軍大人率船八十余船米糧,和五百名護糧兵已駐兵太湖,恭迎諸位將軍共議抗清大計!”
……
吳易,字日生,號惕庵,明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人。出身官宦之家,先祖兩代人都做過刑部尚書,號稱世尚書。本年正月,他到揚州謁見閣部史可法,受到可法的賞識,把他留在幕府,提授兵部職方司主事,作為監(jiān)軍。不久,吳易奉史可法之命,率船隊到蘇州籌集糧草。上官云開始不知詳情,任民育又為他介紹一番。
原來,吳易才到江南,清兵已攻陷揚州。一時不知如何處置,卻遇到了史德威部軍,才知可法先生殉國,便決定駐軍太湖迎義師共同抗清。這些任民育當然也是不清楚的,史上正是這位吳易吳日生在太湖興義師抗清,讓清軍防不勝防,聞之頭痛,卻又莫能奈何,卻是了不起的一位謀士,可惜竟亡于一次疏忽之中。
上官云心情大振,見眾人也是如此。當下傳令趕開拔,諸軍兵及民眾聽說找到糧草,也是群情激昂,行軍速度快了很多。
……
馬山地區(qū)是個半島,其最高峰伸入太湖中,卻也林深草密,因此,吳易、史德威所部近千人馬駐兵于此,倒是隱蔽。五月的太湖水面已有些熱氣,搖撼著泊于水邊的幾十艘糧船。此刻的吳易、史德威等人心情卻是大好,揚州諸殘部能兵合一處,大家都覺得不再孤掌難鳴。今天一早,吳易又命人去吳江老家去尋好友孫兆魁前來共圖大事,吳易深知這位同科舉人兼好友在軍事上得祖父孫履恒真?zhèn)鳎瑸槿速脙嗪罋猓娛聦W識是更勝自己一籌。
馬山人跡罕至,山上卻不知何年有一座無名的破落古亭,亭名“望月”。吳易與史德威等人正在這亭中把酒甚歡,菜肴卻是幾塊干糧餅子。這吳易,面白身瘦,眼睛卻顯得精明能干。吳易舉杯飲盡,注視著史德威便道:“聽德威所言,這上官云確實有過人之能,能在督師大堂上力排眾議,作戰(zhàn)奮不顧身,整編軍隊頻出高招。我抗清義軍中能多有這樣的將才定能匡扶大明成就大業(yè)。”史德威聽罷也是一陣唏噓,又想到劉肇基所部南下不知近況如何,心中甚是焦急,便想就此別過。
忽見山下一行人馬走了上來,定目細看,不是上官云等人還能有誰。史德威大喜,對吳日生說:“說曹操,曹操就到了。”兩人連忙迎了上去。
原來上官云等人得到確實消息后又走了一天的路,這才趕了上來。
吳易見眼前這人面像憨實,雖滿面征塵,卻依然如一根標桿立在眾人面前,顯得精悍英挺,只是頭發(fā)有些怪異。心知這人定是上官云無疑了,當下緊趕幾步,拱手道:“久聞將軍英名,今日一見真乃人中龍鳳。”上官云也認定此人定是吳易吳日生連忙還禮,正色道:先生為我揚州大軍籌糧,殫精竭慮,解我軍燃眉之急,在下代我揚州軍民拜謝先生了。”言畢便要行大禮,吳易連忙搶過攙起,道:“將軍折煞日生了。”但心中對這位年輕人的恭謙有禮倒是頓生好感,生分之感已消了幾分。大家這才注意到任民育這位官職最高的同僚一直被晾在一邊,連忙招呼寒喧。任民育官場歷練多年,見自己如此遭際心中暗嘆,但國難當頭,他也并未因此太過放在心上。
史德威見揚州老營人馬已到,哪里能耐得住性子,當下便要別過諸人前往南京,上官云等人想到主力一去全無音信,也很焦慮,當下點頭應(yīng)許。史德威立即打馬揚鞭,帶著本營人馬向南京開進。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