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當機會來敲門 3. 抵定關中(1/2)
苻健,字建業,略陽臨渭人,苻洪第三子。其母夢大熊而孕之。
可能是遺傳的原因,長大以后,苻健果然健壯如熊,而且勇猛果敢,善騎射,好施舍,此外,還善于侍奉人。在需要依靠來投降保命的歲月里,個人認為,“善于侍奉人”是苻健最為出眾的優點。也正因為此,石虎父子尤親近喜愛之。在石虎出于忌憚而秘密殺掉了苻健兩個兄長的情況下,始終留他一命。
苻洪死后,苻健不僅堅定執行進軍關中的戰略,而且繼續秉承乃父投降政策,先是取消秦王稱號,稱東晉所封官職,并派人到東晉報喪,表示臣服,用以減輕東晉對他的敵對態度;隨后,為防止進軍關中意圖泄露,苻健更是再次向后趙投降,接受后趙皇帝石祗所任官職,并在駐地修宮室、種麥屯田,以示無西進之意。對于知道內情而不愿耕地種麥者,苻健殺之以示眾。
從后期進軍關中的軍事行動進展順利可以看出,苻健的保密工作做得很成功,達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至于那些不愿種地而被殺掉的人們,哪里是死在不愿種地上了,其作為完全是在向敵人昭示苻健心中的軍國機密,況且還有違抗軍令的罪過,兩罪并罰,……仁慈啊,全家老少很多口,只砍了他一顆腦袋。
不聽命令又喜歡耍小聰明的人,不僅不足以托大事,而且還容易壞事,更容易掉腦袋。
不久之后,苻健自稱晉征西大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雍州刺史,于盟津搭浮橋渡黃河,全軍西進。
那時,苻健修建的宮殿剛剛打好地基,播下的小麥還沒有發芽,東晉、后趙冊封其官職的詔書也還在路上。
這是一場生死存亡的戰爭,苻健并沒有退路,一旦失敗,就意味著苻健需要退回中原,帶著殘兵敗將和冉閔一爭天下,還要和慕容恪逐鹿中原。當然,他還可以繼續選擇屈膝投降。但是,稱過王的人,但凡有點骨氣,寧愿去死也絕不真的臣服,而且時過境遷,稱過王的人,即使再次選擇投降,也多半不會有什么好下場。
苻健大軍兵分兩路,一路由苻雄(其弟)率步騎五千入潼關,一路由苻菁(其侄)從軹關(今河南濟源東北)入河東。臨行之前,苻健握著苻菁的手勉勵道:“事若不捷,汝死河北,我死河南,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晉書·載記第十二》),此戰若是不勝,我們就只能死后再相見了!苻健親率主力隨苻雄之后,大軍渡過黃河,隨即燒毀浮橋,斷絕后路,以示必死之心。
進軍過程不再詳述,斷絕了退路的秦軍將士格外英勇,兩路大軍所到之處無不投降,三輔之地盡皆平定,苻健順利進據長安,并定都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進軍途中,雖然所戰皆克,苻健還是給當時占據長安的杜洪寫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是為擁立杜洪為帝而來,并獻上珍寶、名馬。初閱此處時,頗有些不理解苻健的作為,以為是在長他人志氣,后來漸漸懂了他當時心態,在并不能確信自己必勝的前提下,卑辭重禮以驕之,減輕對方敵對心態,更何況驕兵必敗。即使杜洪真的頭腦發熱稱了帝,那時苻健更可以高舉正統與大義的旗幟,滅之!
占據長安后,苻健遣使獻捷東晉,并修好桓溫。
至于后來和桓溫的戰爭,完全是政治上的需要,自立就意味著必須要再次反晉,本來就是出于政治考量的假投降,苻健表示反晉毫無壓力!而桓溫卻是要捍衛王朝正統,對于叛變者不加以討伐,何以申威儀于天下?于是就有了桓溫第一次的北伐。
其實,東晉朝廷接受苻健投降的那一刻起,就應該明白苻健終會自立的結局。對于一個亂世梟雄,所謂忠孝節義,是工具而不是累贅。
終于占據關中了,再也不用向他人低頭,包括東晉也已經成為苻健用過了的洗腳水,該潑掉了!不過,在他的朝堂上卻出現了頗為搞笑的一幕,軍師將軍賈玄碩等沒能體察出苻健心意,也可能是故意為之:表苻健為侍中、大都督關中諸軍事、大單于、秦王。苻健當廷大怒:“我官位輕重,非若等所知。”
已經占據關中形勝之地,不自立待何?居然還讓我做別人的臣子,難道我的反叛之心還不夠昭然若揭嗎?苻健表示很無奈,隨即暗示賈玄碩等欲自立稱帝之意。
351年,苻健稱天王、大單于,年號皇始,國號大秦,史稱前秦,都長安,建宗廟社稷。
352年,苻健即皇帝位,諸公進位為王,授子苻萇為大單于。
在先后擊敗晉司馬勛、謝尚、前涼王擢等人之后,苻健逐步消滅關中反對勢力,在關隴地區站穩腳跟,實現了“占領關中穩固根基,進而東進爭奪天下”戰略構想的前半段。在擊敗桓溫北伐軍之后,前秦更是擁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
和桓溫的對決是苻健入關中以來最為兇險的一戰,若不是桓溫猶豫徘徊導致糧盡退兵,前秦幾近亡國。不過在追擊過程中,前秦太子苻萇戰死,為苻健晚年的變亂和暴君苻生的登基即位埋下伏筆。
苻生是個獨眼龍,更是個混蛋,從小就很混的那種,“幼而粗暴,昏醉無賴”(《十六國春秋》)。在七歲那年,其祖父苻洪戲之曰:“吾聞瞎兒一淚,信乎?”苻生當即大怒,拔出佩刀自刺瞎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