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小說 >
泣血征程之五胡亂華 > 第一篇 當機會來敲門 第五篇 大哉前秦 1.氐族起源
第一篇 當機會來敲門 第五篇 大哉前秦 1.氐族起源(1/2)
1.氐族起源
作為在五胡亂華時期先后建立過仇池、前秦、后涼、成漢四個國家的民族,作為唯一一個在這一時期統一過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氐族,我們不能將它的來龍去脈一概而過。雖然英雄是可以不問出處的,雖然它和鮮卑一樣,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在那段歷史中它所占據的地位,以及那些因它而起的故事和傳說,在時間的河流中所掀起的漣漪,同樣波瀾壯闊,動地驚天。
氐族,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由地名而轉為族名,自稱“盍?(hé)稚”,“氐”為它族對其之稱。由于氐、羌相鄰,先秦人視之為氐地之羌,又覺與羌有別,因稱之為氐羌,或單稱“氐”。孔晁在《逸周書·王會篇》“氐羌以鸞鳥”的注中提到:“氐羌,氐地羌,與羌不同,故謂之氐羌,今渭之氐矣。”魏晉以降,逐漸成為氐人自稱。
關于氐族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氐、羌同源而異流。
執此觀點者認為,在古典資料中,羌先見于記載,有羌無氐或羌氐共用,如《尚書牧誓》中提及武王伐紂事,周率“蜀、羌、髳(máo)、微、盧、彭、濮人”伐商,有羌無氐。又如《詩經·商頌·殷武》云:“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羌氐共用。資料顯示,在西周之前,未曾有氐人單獨存在的記錄。
于是,有觀點認為,氐族最終能夠形成一個獨立的民族,是由于有些羌人部落從高原遷徙于河谷,由游牧轉向農耕,并在與周圍漢族日益頻繁的接觸中,受漢族先進經濟與文化的影響,其語言、經濟、文化發生變化所致。
氐族,是被漢化了的羌人。
另一種說法認為,氐、羌雖自古關系緊密,但從來都是兩個不同的民族。
在古代,羌、氐同屬西戎,境地相鄰,且多錯居雜處,關系十分密切。但是從羌、氐的原始分布、經濟生活、服飾習慣等方面來看,兩者區別很大,氐族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俗習慣、心理狀態,與羌不同,故自古就是兩個獨立的民族。
其實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氐族的形成和“三苗”有關。作為在我國古代傳說中出現的部落集團,三苗與華夏族先民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最早分布在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區,后來華夏族向南擴張,三苗被迫向西、向南遷徙,讓出自己的領地。其中,有一支沿漢水向西北遷徙,即《舜典》提及的“竄三畝于三危”,遷徙到渭水上游和岷山以北地區。后來,這些地區就成為氐族的發源地,因此認為,三苗西遷是氐族形成的淵源之一。
那么,氐族究竟從何而來呢?
我們綜上所述,概括如下:氐族的形成和中國古代的西戎、三苗密切相關,又因為和羌族相鄰,雜居共處,也融合吸收了羌族的成分,同時深受漢民族的影響,最終形成了本篇所要講述的民族——氐族。
其實,以上的任何一種說法,你都可以完全取信,并不絲毫有損它的威名。正如《兩晉演義》開篇所言:華人非特別名貴,夷人非特別鄙賤。所尊貴的,我們所要敬仰的,是他們身上擁有的文明。
在春秋至秦漢時期,氐人的活動范圍在西起隴西,東至略陽,南達岷山以北地區,即今甘肅省東南、陜西省西南、四川省西北交界處,漢代在氐族聚居區設有武都、陰平等郡,并置十三氐道,制始于秦。五胡亂華時期先后建立政權的略陽蒲(苻)氏(前秦)、呂氏(后涼),其先人都是從武都遷徙而來。
由于戰亂的原因,氐人在漢武帝時期(開拓西南境)和三國時期(曹操、劉備相爭)經歷了兩次較大規模的遷徙,使其分布范圍進一步擴大。至魏晉時期,氐人除分布在武都、陰平兩郡外,在關中、隴右一些郡縣也形成了與漢人及其它各族交錯雜處的聚居區,主要有兩個:一是以京兆(長安)、扶風、始平三郡為中心;一是以隴右的天水、南安、廣魏(晉時改稱略陽)三郡為中心。
五胡十六國時期,戰亂更加頻繁,氐人的遷徙也更加頻繁,分布區域也日益擴大。在氐族最為強大的前秦時期,氐人分布在司、冀、并、豫、雍等州,人口近百萬。
若不是后來前秦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戰敗,前秦帝國土崩瓦解,氐人的足跡,將會遍布長江南北、黃河上下、長城內外,人口或許會如今天的漢民族一樣眾多。
在經濟生活方面,氐族以定居農業為主。鄉居悉以板蓋屋,在風格上與羌族“俗皆土著,居有屋宇。其屋,織牦牛尾及羖羊毛覆之”截然不同。農業經濟發達,《魏略》有云:氐“俗能織布,善種田,畜養豕、牛、馬、驢、騾”。氐人利用麻縷所織成的異色相間的“殊縷布”,暢銷內地。
在社會組織方面,氐人各部“自有君長”,眾多分支“各有稱號”,西漢初年,部落中作為統治階級代表的“王”、“侯”已經形成。《魏略·西戎傳》中提及:“氐人有王,所從來久矣。”諸部“各有王侯,多受中國封拜”,“今雖都統于郡國,然故自有王侯在其虛落間”。即氐人雖然大量移入關中或留居原地,受郡縣統轄,接受中央政府冊封,但是仍保留了自己的部落組織,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受本部落豪帥或小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