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2/4)
洛耶什蒂就不到五十九英里了。1939年匈牙利并吞盧西尼亞和俄國并吞波蘭南部以后,兩國有了共同的邊界,如今匈牙利獲得馬臘木雷希后,這條同蘇聯的共同邊界也就比本來長了。
9月2日,曾在奧拉迪亞馬雷舉行會議的匈羅混合委員會宣布,匈牙利軍隊將于9月5日越過原來的邊界,并將于9月13日之前完全占領割讓的地區;匈牙利人將于9月11日進入特蘭西瓦尼亞的府克魯日。這簡直好象在執行所羅門的判決。有許多馬扎爾人和羅馬尼亞人將受到損失,至少在特蘭西瓦尼亞是如此,因此這就不僅是特蘭西瓦尼亞本身一分為二的問題。表面上看來,匈牙利人獲得了許多領土。可是,8月3o日,即作出裁定的那一天,里賓特洛甫就要匈牙利人簽訂一個條約,保證讓匈牙利的德意志少數民族享有統治民族的特權。這些德意志少數民族此時大約有六十萬人;這就是說,要保證這些德意志人有這樣程度的自治,使他們能夠成立一個國中之國,或者毋寧說,使他們由原來效忠于布達佩斯改為效忠于柏林。
對羅馬尼亞人說來,第二次貝爾費德雷裁定只是帶來了絕對的損失。據加芬庫說,羅馬尼亞與匈牙利的新分界線引起了兩國如此的惡感,因此為了維持多瑙河流域的安寧,兩國需要有一個常設的最高仲裁者。于是,軸心國,更確切德國,便趁此一舉控制住布加勒斯特和布達佩斯,同時為了強調說明它的行動不受別國的約束,德國還向羅馬尼亞提供了領土安全的保證。這實際上意味著,德國的勢力范圍是從俄國人的勢力到該處為止的普魯特河和多瑙河下游一線開始的,德國將不再容忍一個外國的任何干涉。對加芬庫在1942年所作的這番分析,只有一點點需要補充。那就是,他還不知道,希特勒決不象他自己口口聲聲所宣稱的那樣,對巴爾干地區不抱政治目的,相反,至少在7月26日以后,他就一直在打算給那個已被肢解的羅馬尼亞一個保證。第二次維也納裁定意味著,1939年8月23日的莫斯科協定被撕毀了,這恰巧是在該約簽訂后五十三個星期的時候。這時德國和俄國在多瑙河下游碰頭了;同時,俄國與保加利亞之間雖然仍有多布羅加北部隔開著——這塊地方仍屬羅馬尼亞管轄,并且軸心國還向羅馬尼亞保證予以保護——但是一場為了控制保加利亞及其黑海沿岸地區以至控制海峽的冷戰已經開始了。
9月間,俄國人堅決主張自己有權在巴爾干地區取得一席之地,他們不僅要求取消國際多瑙河委員會,尤其要求取消歐洲委員會。前者成立年,負責管理布勒伊拉上游的多瑙河航運,后者在1856年就已成立,一直管理著多瑙河的各個河口。俄國人建議另行成立一個管理整個多瑙河航道的統一委員會,規定它只能由沿岸各國的代表來組成;象俄國人所強調的那樣,這個建議不僅將排除英法兩國的勢力,也將排除意大利的勢力,同時還將使俄國在歐洲的心臟地區獲得一個立足點。對此,德國人只同意以后在布加勒斯特召開一次特別會議,并堅決主張,意大利人也應該同德國人、俄國人和羅馬尼亞人一起參加這次會議。對于蘇聯政府的這些要求,德國人立即以兩個軸心國和日4o年9月27日在柏林簽署了三國公約作為答復。里賓特洛甫渴望已久的三國同盟,這時總算實現了。
雖然這一次莫斯科早一天就得到了通知,雖然新約的第五條強調,它并不是針對蘇聯,但是,條約的緒言中隱含的意思,和它提到要在大東亞和歐洲地區建立一種新體制并在將來把其他國家也吸收入這個體制的說法,只能使俄國人感到不安。從此以后,三國公約的確被用作考驗一個國家對德國是否忠誠的試金石,加入這個公約,就好比是為自己投入軸心國的懷抱舉行了洗禮的儀式。
由于羅馬尼亞在特蘭西瓦尼亞喪失了這樣一大片領土,國王卡羅爾被迫下臺;不能不引人注意的是,當他于9月6日宣布把王位讓給他的兒子米哈伊時,德國的領導人顯然感到了寬慰。在以后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內,羅馬尼亞的殘余部分一直處于混亂狀態。鐵衛隊中,主張親德高于一切的一派和反對割讓領土的另一派之間,勢必要自相殘殺。那位堅決不妥協的民族主義者若爾加老教授,就是在11月底的屠殺中被害的。直到1941年1月又生幾次動亂以后,安東尼斯庫將軍作為“元”的地位才真正地穩定下來。
與此同時,德國黨衛隊人員在9月間到達羅馬尼亞。據說,他們是為了幫助從比薩拉比亞遣返日耳曼人而去的。194o年1o月,德國的正規軍公然占領了這個國家,特別是普洛耶什蒂這個要害地點。與此同時,德國向保加利亞人保證,他們的中立將受到尊重。1o月9日,駐莫斯科的德國大使館奉命要盡量以隨隨便便的方式通知莫洛托夫:
羅馬尼亞政府根據軸心國給予它的保證,在前一時期曾要求我們能派出一個德**事代表團去訓練羅馬尼亞軍隊。……鑒于我們的利益是要使巴爾干地區的安定和秩序得到維護,同時為了保護我們的石油和谷物利益不受英國方面的侵犯,我們已宣布同意羅馬尼亞的要求。
對于這種胡言亂語,莫洛托夫一笑置之——他認為,英國還有其他的事要操心——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