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四一年(2/3)
在上一年夏天的作戰季節迅即欣然把俄國人當作戰友來歡迎的重要意義。
由于德國未能以一個戰役來征服俄國,而使那些與俄國人協力作戰的英國人感到出乎意外的寬慰。但是,在1941年將近年終的時候,有不少英國人卻追憶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人終究在第四個戰爭年頭的戰役中打敗了俄國人。因此,雖然這次也象上次那樣,俄國人沒有在第一年內就垮掉,但是他們這時反復取得的這種消極成功,顯然并不能保證在最后贏得共同勝利。但是當1941年12月7日日本襲擊了美國后,英國人一聽到這個幾乎難以置信的消息,卻很少有人不立刻就認為,日本采取這種自取滅亡的行動,等于宣告德國和它自己最后必敗。那天晚上,英國一般的人,例如本章的作者,都能睡得很熟,“不需要尋求什么美夢”,正象丘吉爾在194o年5月日午夜幾時內睡得那樣酣暢。丘吉爾記載自己在那個不朽的時刻的感受時寫道,“事實勝于夢想”。而在1941年12月7日這一天,他的想法則是:“我們終于贏得了勝利……我們的歷史不會結束。”
就戰備工作的完成程度而論,英國遠遠不及它的主要敵手德國。自從納粹黨在德國執政以后,就一直把德國的資源有意識地用來準備未來的戰爭,到1939年9月,軍事、經濟和行政方面的準備工作已經達到非常高的程度。國家的經濟已經完全動員起來準備打仗。早在1936年,勞動力已感顯著缺乏,在國民收入不斷增長的同時,國家強行加以控制,以保證將這些增長的收入專門用于戰爭目的,而不是用于增加人民的消費。在行政方面,戰備工作也進行得很好,已經建立起一套經濟管制體制,一旦爆戰爭,無需經過什么變動就可照舊運轉。
英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英國很遲才開始參加重整軍備的競賽,而且甚至在那時候,它的準備工作也是慢條斯理的,這是因為執政者對未來戰爭抱著一種“有限責任“的觀念,并且還希望盡量不要干擾國家的正常經濟結構。只是在慕尼黑危機生后,英國才開始為打總體戰作全面準備。英國同德國在作戰努力方面的大致差別,可以由以下事實來說明:在1938年時,英國的國防開支只占國民收入的百分之七,德國則占百分之二十五,在戰爭爆的時候,英國大約仍有一百萬人失業。再說,到1939年夏天的時候,英國還沒有采取什么措施,來建立一個能在戰時指導全國經濟的行政機構。在文職人員方面,也沒有一個類似軍事方面的參謀長委員會那樣的中樞機構,受權去指導全盤的戰時經濟。英國雖在1939春天已開始把行政機構加以改組——把糧食(列入防務計劃)部從貿易部中劃出來,在夏天又成立了軍需供應部。但是,國內安全部、經濟作戰部、糧食部、情報部和海運部直到1939年9月1日才成立。除了戰時內閣之外,試圖要成立的第一批中樞機構,如印花委員會和內閣經濟政策委員會,一直拖到1o月才成立。顯然,在人員配備和職權范圍這兩方面,必然會產生一些困難,而這些困難反過來又造成因循延誤和濫用職權的情況。不過,在戰爭的開頭兩年里,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方面已經有了許許多多改進。
只有在一個方面——但是后來證明,這個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英國的戰備工作或許勝過了德國。英國是在作長期戰爭的打算,因此寧愿犧牲眼前的力量,以便為未來蓄積更大的力量。這就是說,它把軍備的“深度”比軍備的“寬度”看得更為重要。只要英國能頂住德國的初期進攻,它所能支配的潛在資源就可轉化為實際的力量,這股力量將遠遠過德國的實力。另一方面,希特勒卻不肯聽從他的軍事當局的勸告,仍然堅持要犧牲未來可能有的生產,只求眼前能盡量多生產。他希望以幾次閃電戰來干掉他的敵人。英國所主張的長期作戰的觀點雖然在最后證明是正確的,但是,在194o年夏天,希特勒的觀點卻似乎是正確的。
在整個戰爭時期,英國要保持不斷從海外輸入物資,自始至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總的來說,英倫三島根本不能自給自足,英國人吃的、穿的都須仰仗外界供應,他們如要專門生產那些為堅持一次大型戰爭所必需具有的武器和設備,也須依靠外面供應的原料。雖然英國在潛在的資源方面遠遠過德國控制下的那些國家,但是同德國相比,英國有兩個極為不利的條件。第它不得不依靠那些供應它物資的國家的善意,在必要時,得準備好收到貨物立即付款;第二,它必須通過危險的海路來運輸這些物資。因此,“現金”和“運輸”就成了一對孿生的難題。
在英國需要海外供應物資這個問題上面,美國的態度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從潛力方面來說,美國是英國急需的那些物資的最最重要的來源,也是英國最容易得到的物資來源。美國的政策受到中立法的約束,中立法的主要條款規定:禁止向交戰國出口武器;撤銷對乘做jiao戰國船只的美國公民的保護;在向交戰國出口物資前,必須預先取得支付手段;禁止美國船只進入任何作戰區域。毫無疑問,在戰爭初期,在這些有關的必要條件中,最重要的是對美國出口的物資的預先付款問題。
美國的決定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