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紅色美國?(2/3)
己能在大選中取得一面倒的優勢,就是因為人民授權他進行變革,可以說怎么變都行,只要快變就是。
不變就沒有希望,不變,就找不出更好的辦法,不變就離信心越來越遠。而惟有信心才是戰勝恐懼的最佳良藥。
羅斯福自上任以來,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他的工作效率及工作精力,可謂驚人。從1933年3月9日在人們的歡呼聲中制定出《緊急銀行法》到6月16日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在這短短的三個月期間,羅斯福敦促國會通過的全部重要的變革計劃,超過了美國自建立國會以來所通過的全部計劃的總和。
羅斯福總統將他的改革計劃稱之為‘新政‘。為了配合新政的實行,兌現結束經濟大蕭條和讓美國人回到工作崗位上去的競選承諾,羅斯福放棄了胡佛政府一直恪守的政府絕不應插手干預經濟的自由經濟的政策,取而代之的是有限度有范圍有針對的國家控制經濟策略。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羅斯福在執政初期便成立了這樣幾個機構:國家復興委員會,該委員會允許企業之間合作以提高產量;勞動促進委員會,該委員會為那些失業者提供就業崗位;民間資源保護隊,該組織招募年輕人來保護國家自然資源;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該局修建堤壩、疏通河流、植樹造林和在南方修建水電站,這一系列機構都是特別針對降低失業率,以國家政府的名義,展開各項公共事業的建設,從而在短期內為大量的失業者提供了工作崗位。
除此之外,國會還在1935年通過了兩部法律,這兩部法律在以后的許多年中改變了美國工人的生活。一部是《國家勞資關系法》,這部法律強化了工人的權利,并給予工會更多的權力;一部是《社會保障法》,該法創建了一個為退休工人提供生活費的聯邦社會保障體系。也正是因為這兩項法律,富蘭克林?羅斯福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最受人愛戴同時也是最受人憎恨的總統。愛他的人認為他在挽救美國,并保護了普通人特別是勞工階層的利益;而憎恨他的人則指責他賦予聯邦政府太多的權力,勞資關系將限制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從而摧毀私人企業,而社會保障及福利體系也將成為聯邦政府日后的巨大負擔。
愛也好,恨也好,在全國一片狼藉的時候,愛或恨的評論似乎都不如現實情況的變化來得更具說服力。在羅斯福上任的頭四個月,聯邦儲備委員會經過調整的工業生產指數已由59上升到100,股票債券爬出了溝底,小麥、玉米和其他產品的價格也都開始回升,飽受大蕭條折磨的農民又多了幾百萬元的收入。
‘羅斯福已經挽救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巨大危局,贏得了個人的大勝利。‘《紐約時報》如是評價。
向左還是向右
在所有人都向左的時候,他選擇向右,在所有人都主張向右的時候,他選擇向左。向左還是向右,對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全球各國的政治而言,這都是個問題,而對于羅斯福,左還是右的選擇同樣避無可避,美國政治上的左右力量同樣也在相互較力,并極力拉扯、游說這位新上任的總統站到自己的這邊。
然而對于羅斯福這位‘哈德遜河谷的貴族‘,讓他選擇以全美工會和知識分子支持的‘蘇聯‘社會主義乃至**的左側紅色道路,顯然有悖他的出身。對于羅斯福而言,他支持工人階級,主張制定最低工作時間和薪資標準,加強工會的權利,目的是要消除你死我活的競爭和對女工童工的殘酷待遇,在羅斯福看來,讓老百姓過得好一點,生活有基本的保證,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飯吃,這是一個美國總統應該干的事。但為此走上紅色道路似乎走得太遠了。
然而讓他選擇右派們鼓吹的意大利或者德國的法西斯**模式,同樣有悖于他的信仰。雖然,在上任初始,在他向議會要求廣泛的行政權時,就有人驚呼:**統治快要出籠了。雖然,在他初任總統的百日之中,國會自覺自愿授予總統的權力,是何等龐大,何等空前,何等凌駕一切,那時的羅斯福如果想搞**,是何等地易如反掌,就是當時德國國會賦予希特勒的權力,也不過如此。然而羅斯福沒有那樣做,在面對巨大又充滿無限誘惑力的權力時,他依舊選擇稟信美國的先賢們曾經確立的憲法,在他心里,他更希望自己象他的那位本家遠親西奧多?羅斯福那樣,做一個‘熱心布道的總統。‘
想成大事,就得既有理想,又講實際,不能走極端羅斯福曾再三地告誡美國人。
1933年2月27日,柏林發生‘國會縱火案‘,媒體的注意力全被吸引了過去。凱恩斯寫給《泰晤士報》的關于‘通向繁榮的手段‘的系列文章被推遲發表了。
希特勒上臺的夢魘終于變成了現實。盡管不是一個親美派,而且像大多‘有教養‘的英國人一樣對美國人赤裸的物質主義追求表示不屑,凱恩斯心里很清楚,保存世界文明的鑰匙已然轉到了美國人的手中。
文明的賽局
早在1933年初,凱恩斯就把《通向繁榮的手段》的一套文本送給了美國當選總統羅斯福。此時,羅斯福尚未正式接管全球最大市場經濟體的權杖,但人們已經看到了變革的曙光。
堅持按照教條的貨幣主義原則,等待市場‘看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