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托付(1/3)
三日后,天蒙蒙亮時分,院子里有了動靜,楊漢睜開了眼睛。
是大郎要去城里賣豆腐了。
楊漢看了眼天色,比往日早了一些,且吳伯吳嬸也罕見的起來了,往常都是大郎獨自一人操持。
這也難怪,今日大郎一同帶去的還將有臭豆腐,這是昨晚大郎一家商量很久才下的決定。楊漢只需要天亮起床,看看缸中所余多少,就能大概推測出這一家品性如何了。
芽兒在他一側睡得很熟,他們住的是大郎弟弟的房間,楊漢這些日子從沒有見過那人。不過浪蕩之人,多半不會安分。
雞未鳴,天還早。楊漢翻了翻身,繼續睡去。
天亮了,芽兒最先醒來,她先是揉了揉眼睛,然后悄悄支起身子,觀察楊漢。楊漢動了一下,他聽到芽兒的松氣聲。
兩人起床了,吳嬸給他們留了飯,豆花與鹽菜。后世南方人吃豆花喜歡加糖,此時當然不可能,糖很貴,一般人家哪里能當尋常吃物。
后世很多人不知道,此時的南北方口味剛好與后世相反,北方嗜甘,南方嗜咸。《夢溪筆談》卷二四中記錄到:“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魚蟹加糖蜜,蓋便于北俗也。”
究其原因,這跟環境有關,跟生活質量更是息息相關。
在南宋以前,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一直在北方,北方人的生活要普遍比南方好些。而糖在十七世紀東南亞蔗糖大規模生產之前,一直屬于昂貴之物。
一般平民只能少量吃些。
還要等到南宋時,北方大量人口南遷,南方才開始得到大規模開發。經濟重心自此從北方移到南方,之后再難以超過南方。
這從關系甚大的糧食產地就能看出。
先秦時以中原為膏腴之地,華夏民族從這里起源,三代皆都之;秦漢有關中熟天下安之說;唐宋都是說江南熟天下足(也可以說蘇湖(太湖周圍)熟天下足),說的是江淮地區;從南宋及以后,就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以前那里可都是人人懼畏的瘴癘之地,人口稀少,在北宋及以前一直都是流放之地。
這就是南方得到大量開發的一個佐證。
所以,從明朝中后期開始,南北方的口味開始轉變。變成了北方嗜咸,南方嗜甘。
還有個說法是古代北方冷,糖能提供大量熱量,才形成了北方嗜甘的口味,此只能作為參考。難道說北方在明朝之前冷,之后就不冷了?
最可能的因素就是:一個地方的生活習俗總是貼合當地環境的,去除經濟因素等后來人為的干擾。以生物的生理本能或者進化本質來說,南方濕熱,流汗多,就要補充大量的鹽分。所以,就形成了古代南方嗜咸的口味。
北方確實需要大量的熱量以抵御寒冷,所以儲存脂肪就要厚些。另外同一物種寒冷地區的體型要大一些的原因,就是寒冷會減緩生物發育成熟的時間。相對來說,生長年限就會長些。
當然也不是絕對,看看幾千年來中國北方的草原人,冬天冷起來能凍死人,白災讓人人色變。
但個子一點也不高,反而矮的可憐。還形成了特有的人種特征:如大餅臉,瞇瞇眼,小矮個,羅圈腿,腰粗如桶,個矮如樁,從來都是橫向發展。因為飲食的原因,顯得敦厚粗壯。還是后世膳食結構改善后,中國境內的草原人才個子增高。如果去過蒙.古國的人就會發現,那里的草原人跟中國國內的雖然屬同一族群,但身高差異明顯。蒙.古國境內的人還保留著他們祖先草原人的以上特征。
芽兒吃的很香甜,楊漢自從病后胃口一直不好,但為了不讓芽兒擔心,他還是努力的吃完。
去廚房送碗筷時,楊漢看了一眼腌菜缸,只少了一層,也就是大約一百塊。楊漢心中明了,這一家人善良,樸實,勤奮,不甘于現狀,但又沒有太大的野心,屬于那種小富即安的類型。
楊漢望向芽兒,她正在洗碗。
其實他根本不必擔心芽兒的獨自生存能力,他沒來到大宋前,就是芽兒照顧了楊武文三年。
楊漢松了口氣,他可以放心的將芽兒托付給大郎一家了。
但這還不夠,他還要再為芽兒創造一些保障。
天黑后,大郎挑著擔子回來了,他顯得很興奮。一整天都心事重重的吳嬸迎了上去,不知說了什么,院中吳嬸的聲音明顯高了一些。
楊漢芽兒與吳伯坐在堂屋中,楊漢發現吳伯也多了些焦慮。
“他爹,你看那個臭豆腐真的賣了五十文錢。”吳嬸喜笑顏開的捧著一個布包進來。吳伯接過去,慢慢打開,果然有五十文銅錢。
他胡須抖動了一下,吳嬸將銅錢拿給楊漢看。
楊漢微笑點頭,重新遞給大郎,問道:“大郎哥,賣的還順利吧?”
“嗯,順利,順利。我才擺出來,一會就賣完了。”大郎搓著手,臉膛很紅,猶顯得有點激動。
“哎,誰能想到這么好賣。”吳嬸感嘆。
“大郎,將錢給漢哥兒。”吳伯突然說道。
“哎。”大郎將錢遞給楊漢,一切都是那么理所當然。
楊漢搖頭道:“我不能要。”
大郎無措,吳伯與吳嬸也有點發急。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