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小說 >
望族權后 > 第一卷 初獲新生(前途未明敵友難分;蛛絲馬跡真兇現(xiàn)形) 第156章 十一娘登場
第一卷 初獲新生(前途未明敵友難分;蛛絲馬跡真兇現(xiàn)形) 第156章 十一娘登場(1/2)
當柳婷而入選時,太后的眼睛倒是亮了一亮,又從韋太夫人那里打聽得這個六娘并非柳直孫女,而是同宗族親后,倒又將剛才篤定嫡妹意在敷衍的想法動搖了幾分,她雖看不出婷而丹青之技有何不同凡俗,但也認為尚還看得過眼,只相比自家侄孫女韋緗那幅就顯得簡單許多,可瞧見瑩陽與杜、李三人都微微頷首,自然也就肯定技法尚有可取之處。
又見柳婷而落落大方,溫婉持重,話說得又不卑不亢,完全沒受前頭幾個人落得灰頭土臉的影響而拘謹畏縮,可見心有成算,雖還看不出心計到底如何,總歸是比同齡閨秀沉得住氣,這點已經(jīng)難得。
心思才動,卻又問得這位柳六娘雖是京兆柳同宗,卻并非太原柳、晉州柳兩族嫡系,只不過沒落庶支,才微微覺得失望——盡管她根本沒打算為賀燁當真配上一位顯望出身王妃,可若晉王妃身份太過微寒,天子那關都過不了,更何況還有南陽郡王這個宗正卿借口先帝遺令干預,更不說還有天下臣民雪亮的眼睛,打壓晉王太過明顯,倒真弄得貼合謠言一般,好端端讓天子背上個害殺小崔后的污名,名正言順的帝位也有了篡謀的嫌疑。
太后這才將心思收斂了,眼看繼柳婷而之后上前的十一娘,原本沒怎么放在心上,庶出就不說了,年歲又小,這年齡的孩子實在看不出個子丑寅卯來,話能說明白就不錯了,再能提筆寫出手看得過眼的字,說出去也算早慧。
當見十一娘恭恭謹謹見禮,行止無所挑剔,太后倒是斜了一眼自家嫡妹,別的不說,給均宜挑那媳婦當真不錯,不似有些人面善心冷,看得出對庶女是用心教導的,也不存私心,否則這樣場合,即使敷衍,也不該讓庶女搶了風頭。
而十一娘行禮之前,已經(jīng)將畫作交予沉鉤,雖則太后有言在先只是作為看客,但禮法儼然,閨秀們的畫作還是應當先讓太后過目。
韋海池年幼時因為生母得寵,很受韋父看重,關于族祖姑端慧文皇后那些事跡,基本上都是從韋父口中聽聞,讓她大受激勵,將文皇后視為人生榜樣,力求再現(xiàn)輝煌。故而就不少在琴棋書畫用心,然而她雖然野心勃勃,天生得智計不同凡俗,在于察顏觀色方面更是超出同齡人許多,可惜對于琴、棋、畫這三藝的確沒有天賦,廢了許多力氣,也不能掌握精髓,不過一筆字倒寫得不錯,對于經(jīng)史也算淵博,靠著死記硬背,歷代名士之詩賦也能張口道來,可要讓她自己吟詩作賦卻力有不逮。
靠著謝饒平“作弊”才能贏得盧太后親許才名的韋海池當然不愿在群眾面前泄露自己實際水平,也是心有不甘,直到如今還在兢兢業(yè)業(yè)操練畫藝,可她亦有自知之明,曉得身邊宮人贊不絕口那些奉承不能當真,至少不能與瑩陽這等真正大家相提并論,是以今日的確懷抱看客的想法,根本沒打算參與意見。
這時看十一娘那幅畫作,寫意紫藤,倒也能看出來濃淡相宜,花朵厚實,籐蔓穿繞細而不亂,不由大感驚奇。
實在韋太后本身直到如今都畫不好花葉枝蔓,萬萬沒有預料一個五歲稚童竟能達到她此生孜孜不倦力求天成的境界。
是以破天荒詢問:“這幅是摹寫?”
十一娘直到這時才正眼看向太后。
她不是未卜先知,根本沒有預料太后今日會親臨上清觀,故而也談不上任何預防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的心理準備,實在是聽得仆從稟報太后駕臨時就已經(jīng)心潮澎湃,還好未曾蓄甲,否則掌心這時只怕已經(jīng)見血,唯有將所有注意集中在應試上,才能保持一如既往的沉著冷靜。
她也更不曾預料自打入座就袖手旁觀的太后會在她身上破例詢問,這樁意外來得突然,險些讓她泄露此時萬分復雜的情緒,狠狠咬了一下舌尖,借助鋒銳的痛感好歹才能維持表面心平氣和。
這幅摹寫不過是當年畫與阿蓁的舊作,當年她之技法還遠遠說不上爐火純青,與名士作品相去甚遠,可以說在場中人,除瑩陽真人以外,應當不至于看出是蒹葭伊舊作,冷靜!太后不可能看出端倪,應是驚詫憑她此時年歲,不大可能有這技法而已。
腦子里千回百轉(zhuǎn),也不過須臾之間,十一娘已經(jīng)平息心頭的驚濤劾浪,微笑作答:“回稟太后垂詢,兒之所作確為臨摹。”
太后這才覺得平衡一些:“固然是臨摹,你這樣年歲,已經(jīng)難得。”
十一娘“受寵若驚”:“得太后嘉詡,兒之大幸。”不說愧不敢當?shù)脑挘m然顯得不那么謙遜,然而在此情形下,至少不會讓真人覺得自己年紀小小就養(yǎng)成虛偽習性。
可經(jīng)過太后破例,瑩陽真人也就罷了,杜、李二人卻心生好奇,待得沉鉤將畫作移至面前,相比杜濤更加言無忌諱的李漁也忍不住詢問:“柳小娘子聲稱臨摹,而非為描摹?”
雖然都是摹寫,然而臨摹與描摹還是有所區(qū)別,描摹是指用薄絹覆于原稿之上摹成,臨摹卻是觀原稿而畫成,臨摹顯然更加不易。
十一娘自然表示肯定:“確為臨摹。”
李漁又追問道:“原本是誰所畫?”
倘若是成年者摹寫,一般原稿都為名士所作,李漁對這原稿見所未見,故而才有此一問。
可他這一問,顯然讓瑩陽真人與韋太夫人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