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獻佳言保濠州以少勝多 回家鄉(1/4)
第七章 獻佳言保濠州以少勝多 回家鄉招義兵升為鎮撫(5頁)
右丞相托克托收復徐州后,得到皇上嘉獎。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十二月,元順帝晉升賈魯為中書省左丞相(正一品),并命他率領十萬大軍圍攻濠州。
軍情緊急,大敵當前,無形中緩和了郭子興和孫德崖的尖銳矛盾。
郭子興忍辱負重,建議彭大出面主持召開七帥軍事聯席會議。議題很簡單,就是商議濠州布防。彭帥提出不改變原有布防,只是他的部隊和郭子興的部隊聯防城南。趙均用自然樂意,接著提出自己的部隊一部分和孫德崖聯防城東,一部分防守城北。
攻打濠州,城南、城東首當其沖,增強其防守兵力,其他三個元帥不好說什么,都同意。
郭子興為了大局,表態說:“若元寇單攻城西,三位元帥吃緊,請速告知,我必援爾。”
孫德崖認為郭子興是裝腔作勢,“哼”了一聲,抱拳說:“俞帥、魯帥、潘帥,吃緊了跟我講,不才鼎力援助。”
會后,郭彭雙方又召開了一個軍事會議。參加會議的除了元帥,有雙方的總兵、總管及鎮撫,還有軍需長郭天爵。身為千夫長的朱元璋作為特邀人員出席。
彭早住首先介紹了徐州防御失敗的各種原因,郭子興接著提出先躲避后防御的策略,并拿出一份防彈棚草圖。他原想在七帥聯席會議拿出來,說明先避后御的策略,見孫德崖那個態度就改變了主意。
自從聽說拋石炮之事,朱元璋一直在琢磨怎樣防范,最后想到了簡單實用、易建的原木防彈棚。于是向郭子興提出來,最后還說:防彈棚可以作為守城部隊的臨時營房,休息、睡覺。郭子興聽了很高興,親自設計、繪圖。
彭帥聽完郭帥的講解,大喜過望,高興地拍了一下桌子,說:“妙也!這回不必懼那鳥炮。”
防彈棚的結構為十二柱三梁四檁。柱、梁、檁的直徑均為4.6寸(約14.6厘米)左右。
柱為左中右三行,每行四柱,共十二柱。門柱高6.3尺(約2米),靠墻柱高10尺(約3.2米)。
四柱頂有一根斜梁,長8尺(約2.5米),共三梁。
檁是梁上的橫木,長15尺(約4.75米),每根檁對準橫向三根柱子固定在斜梁上,共四檁。
四檁上鋪椽為頂。原木椽縱向緊密排列,固定在四檁上,直徑4.2寸(約13.3厘米)左右。椽的上端頂住城墻,下端超過門梁,形成斜坡頂。
棚子四邊各有一條直徑4.6寸左右的地梁,固定在地面和柱子上。三根門柱端斜梁下有一根橫梁,即門梁,固定在門柱上。直徑4寸左右。
三行柱子的中間和上部還有兩根原木橫桿連接固定,直徑3寸左右。中間一行柱子也有一條地梁,直徑4寸左右。
防彈棚長15尺(約4.75米),進深(內寬)6.3尺(約2米),縱向設置四條6.3尺長凳。中間兩條長凳2尺寬(約0.63米),每條可以背靠背坐兩排人(10個)。兩邊靠著柱子的長凳1尺寬(約0.32米),每條坐5人。每間棚子可坐30人。
四條長凳之間有三條通道,中間(有柱子)的3.2尺寬(約1米),兩邊的2.2尺寬(約0.7米)。
在會上,朱元璋詳細分析了敵情和濠州城墻的狀況,提出精兵批次防御的策略。
他說:我們的南墻有1000多米,元寇的云梯最多100架,全部均勻排列靠上南墻,云梯兩處垛口的距離約有2.6丈。中間有5個垛口無梯無兵。我們的弓箭手可以利用這些垛口射殺元兵。
墻垛離地4尺,士兵用長矛刺殺到達垛口的元兵,城下看不見。每個云梯垛口安排兩個步兵防守、同時刺殺,元兵用刀阻擋,顧此失彼。可以說是兩夫當關,萬夫莫開。此外,我發覺長矛于垛口防御有所不當,可以改短點,有5尺長即可。太長不靈活。還有矛桿,最好改成鐵的,刀砍不斷。
云梯垛口的防御,安排4個長矛兵即可。兩人一組,輪流防守、休息,勞逸結合。如此,對付100架云梯只需安排400個長矛兵、400個弓箭手上城。另外安排100個長矛兵隱蔽在樓梯,隨時替補傷亡者。再安排一批或兩批同樣數量的部隊,在城下待命,按一個時辰依次輪換。
還有,須安排30個大刀兵在城樓里待命,作為機動部隊。如果垛口被攻破,元兵上了城,總管或鎮撫及時命令他們支援。最好3人一組,成排阻擋、反擊。依次跟進,前赴后繼,封住下城通道。
因為城頭寬10尺,扣掉兩邊女兒墻的寬度,城頭只有8尺寬。我們上千人馬布滿城頭的話,元兵亂放箭,我們就會吃虧。
這番話,郭天敘、湯和及他們的總管深有體會。第一次2000人上城防御徹里布花,元軍的長弓亂箭就讓他們吃了大虧。
朱元璋最后總結說:因此我建議,城防部曲(軍隊編制)以400短矛兵、400弓箭兵、30個大刀兵組成。可以組建幾批。前面兩三批是主力軍,后面一兩批為預備隊,全部由精兵組成。弓箭手數量不夠,從步兵中挑選,抓緊訓練。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