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郭子興收義子元璋守城 立戰功(2/5)
了城下的箭靶。
紅軍士兵沒有蒙古兵的力氣大,都用短弓,居高臨下對付50米以內的元兵,只要射中,都具有殺傷力。交戰后,紅軍弓箭手有的射殺元軍的短弓兵,有的射殺爬上云梯的步兵。有的元兵接近城頭,紅軍就用長槍刺殺。
元軍幾次輪番進攻都以失敗告終,丟下900多具尸體和幾架云梯,失望地撤兵。紅軍死傷300多人,都是因為中箭。
徹里不花見幾個云梯兵丟棄了云梯,攻城失敗的怒氣發到他們頭上,大罵“都是廢物”,下令全部砍頭。
朱元璋隨郭帥在城頭東南角觀察了元軍的攻城,戰后心想:元軍用云梯攻城失敗了,下次會不會攻門呢?要是攻門會如何攻呢?
朱元璋不知道在古代已有一種撞車,專門用來撞開城門。他尋思:元軍會不會用大木頭固定在木車上撞門呢?就像和尚在鐘樓撞鐘一樣。如果這樣,就太危險了!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郭元帥。
郭子興贊成道:“爾提醒了我!起事前,我研究過攻城,聽聞古代有一種撞車,專門用來攻門。好像安有六個輪子,吊著一根撞木,長一丈多,車高大約七尺,車頂木架上蒙著牛皮,阻擋上方的箭矢。若門外有壕溝,這種撞車就用不上。”
朱元璋想了想,建議道:“不論元軍有無此類撞車,我們還是先做準備,馬上派人在城門前挖一條壕溝,兩頭超過城門,把挖出的土就堆在壕溝兩邊,形成土坡,里面的土坡和城墻間留出四尺寬,人馬可以出入。”
“此法甚好!簡單易行。只是壕溝的土都堆在城門一邊,打一排木樁、釘上木板擋住,可以作為掩體。必要時派弓箭手出城阻擊。”郭子興補充道。
接著,兩人商定好壕溝的具體尺寸:離城門20尺(約6.3米),溝長22尺(約7米),兩頭超過門邊6尺(約1.9米);寬10尺(約3.2米),深5尺(約1.6米);木樁擋土墻高3.8尺(約1.2米),離城墻四尺(約1.27米)。
隨后,朱元璋立刻傳達郭帥的命令,通知湯和連夜派工事部隊施工。這支部隊是朱元璋在當探子時,給湯和出的主意。
他說:“部隊行軍、打仗,既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還要建造營房、工事,要有一支專門的隊伍才好。”
湯和覺得這個主意很好,就提拔一個當過木匠的做百夫長,組建了工事部隊,其中大部分人當過木匠、鐵匠、篾匠及磚瓦匠等。
次日早上,郭元帥登上城樓向下俯瞰,壕溝工事已經竣工,平面成“三”字形,擋住了城門,靠近擋土墻的松土夯平夯實成三尺寬的坡頂。壕溝和擋土墻形成了南門的一道牢固屏障。
朱元璋乘熱打鐵,對郭元帥建議道:“是否請孫元帥幾個來看看,教他們也如此?以免東門或西門被破。”
郭子興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東門、西門不挖壕溝,南門的壕溝不過是聾子的耳朵——擺設。因此,他就叫朱元璋請孫德崖等四個元帥前來參觀。
孫德崖他們來了一看,聽說是防御撞車攻門,覺得不錯,見當天元軍沒來攻城,馬上派人在東門、西門前挖起了同樣的壕溝。
吃了敗仗的元軍前鋒退回二鋪村休整了五天。派出的探子發現壕溝、土墻工事后,層層上報。徹里布花聽聞后跑來觀看,卻看不出究竟是做什么用的。他沒有撞車,也未見過、聽說過撞車。因此認為,可能是當元軍步兵攻進城后打開城門時,防止騎兵及大部隊沖進城。
徹里不花在城東吃了敗仗,次日改攻城南。還是老一套戰術——長弓兵先放重箭施威,短弓手進到距墻50米以內掩護。云梯兵推梯靠墻,步兵爬梯攻城。
郭子興發現朱元璋很有軍事天賦,又肯動腦筋,決定讓他帶兵打仗,命他當百夫長,下到湯和的部隊。于是,朱元璋帶領100個士兵參加了這次守城戰役。
由于步兵多,戰前的下午,朱元璋對郭子興說:“元寇只有50部云梯,我們上陣1000個步兵防守,平均20人守一個垛口。其實兩人一組,兩組守一個垛口即可,輪流作戰。我們守25個垛口只需100個步兵,正好一個小隊。可留一個小隊隱伏在門洞或登城樓梯等待交換,半個時辰或一個時辰交換一次。剩下三個小隊放在城下,按規定時辰依次上城交換。弓箭手可以分作兩批,按一個時辰交換。”
這支紅軍第一次守城打仗,將帥都不知道應該如何排兵布陣。郭帥聽了,茅塞頓開:這樣守城好,以口布兵,交替作戰,勞逸結合,傷亡還少。他當場拍板,就這樣布陣。隨后指示在城樓、城下燃香計時,燒完兩炷香(半個時辰、一個小時),馬上通知替換。
上城進入崗位后,朱元璋又提醒自己的100個兵,囑咐說:“元寇先亂放箭,爾等藏在垛后,毋伸頭看,以免亂箭射中。待云梯靠上垛口,可伸頭謹察。待元兵頭顱到了垛口,兩人一起用矛刺殺。刺倒后復藏一邊,以防敵箭。”
交戰時,朱元璋要了一把短弓,從垛口射殺元兵。
交戰結果,進攻南門的元軍死傷1000多人,狼狽撤退。紅軍死傷100多人,朱元璋的士兵只有幾個受傷。
孫德崖見元軍再次攻城沒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