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郭子興收義子元璋守城 立戰功(1/5)
第五章 郭子興收義子元璋守城 立戰功升千夫丑漢娶妻(7頁)
一個月后,郭子興詢問朱元璋的情況。湯和把他的幾件事跡告訴了郭帥,郭帥非常高興,對湯和說道:“我左右正缺如是膽大心細之人,爾告朱元璋,叫他馬上到帥府來,做親兵。”
朱元璋到帥府報到后,郭子興對他說:“調爾來非做一般親兵,是做九夫長,帶九個親兵。除此,爾父母已故,我欲收爾為義子,何如?”
做元帥的親兵,當元帥的義子、這等于天上掉下一個大餡餅。
朱元璋頓然想起卜卦先生之言——“遇見大人方吉”。
他喜出望外,連連點頭笑著說:“我愿、我愿!”
從此,朱元璋鞍前馬后,有勇有謀地護衛郭元帥、細致入微地伺候郭元帥,深得郭子興的喜歡。
徹里不花迫于上司的壓力,組織兵馬攻了兩次濠州城。
那時元軍已經有了青銅鑄造的火銃炮,只有35.3厘米長。尾部有一對穿孔以便插放軸銷,安置在一種四輪小木車上,可以上下調整仰角。口徑10.5厘米,喇叭口,靠裝填火藥、鐵砂,點火后噴射殺敵。
其射程很短,用于守城防御,不能攻城。元軍的北方邊防部隊配有這種火銃炮。不過,元軍也有大型攻城武器。
1352年四月,徹里不花第一次攻城前,濠州的五帥召開了聯防會議。經過協商,因郭子興只有5000多作戰兵馬,少一些,防守城南。孫德崖有7000多作戰兵馬,多一些,防守城東。其他三帥的兵馬加起來和孫德崖相當,聯防城西、監視城北。
會后,郭元帥命令右總兵郭天敘派下屬1000人防御城樓右邊一線,左總兵張天佑派下屬1000人防御城樓左邊一線。安排500個步兵,500個弓箭手。
于是,兩位將軍調整了原來的編制和人員,組建新的守城部隊。暫以1000人為單位,由一個總管指揮。下設兩個鎮撫帶領,一個步兵鎮撫,一個弓箭兵鎮撫。
湯和是張天佑的下屬,打仗勇猛,處事果斷,逢戰總是作為先鋒。他原來的專職弓箭手只有300人,于是奉命從步兵中挑選出200個適合的補充。
徹里不花看見城東南有一片山丘,接近東門的山頂較高,有利于觀察、指揮,決定從東面攻城。
他有50部云梯,在距離城墻約60米處排成一排,對準垛口,間隔大約11
米。每部云梯后面左右各有兩排掩護步兵的短弓手,每排5人。
元軍的戰線總長約540米,基本位于東墻中部。攻城的步兵一律拿刀,成兩行20排站在云梯后面,共有2000人。步兵后面是兩排長弓手,共1000人。
統帥徹里不花站在一個沒有松樹遮擋的半山坡處瞭望、指揮。他按照常規戰術,先下令長弓部隊放亂箭施威。兩排弓箭兵在約80米的有效距離用長弓輪番向城頭發射亂箭。
孫德崖派了2500士卒防守。他們第一次守城,不知元軍的戰術,躲在墻垛后,有些沒有成排隱蔽,而是三五成群。結果,一些落下的亂箭擊中這些成堆的士兵。
亂箭放了約兩分鐘,然后停止。進攻的號角吹響了,短弓兵前進到50米有效射程內,止步放箭掩護步兵。云梯被徐徐推近城墻,靠上垛口。跟隨的步兵立刻持刀單手攀爬登城。
云梯車基本上沿襲宋朝的樣式,但是尺寸較大,是根據州城城墻的高度
(大約8米)定制的。
底座是四輪平板車,平板離地0.8尺(約0.25米)。上設一架固定人字梯,前面是爬梯,后面是支撐梯前后梯腳跟,間距6.6尺(約2.1米)。爬梯總長16.5尺(約5.2米),兩腿上端有兩個間隔2尺(約0.63米)的垂直短柱。前面的一對斜頭短柱有一根固定橫檔。后面的一對短柱安有一根固定鐵軸,距離地面14尺(約4.4米),裝有一架折疊爬梯,折疊梯長12尺(約3.8米)。
固定爬梯一側有個木制大齒輪,直徑3尺(約0.95米),齒輪內側外緣有一圈硬木短柱(即柱齒)。折疊梯的同一側有固定的木制小齒輪,直徑1尺,齒輪外側面有一圈輻條式凸齒。大齒輪有根木軸橫插在固定梯兩腿背面的軸轂里,軸心距離地面12尺(約3.8米)齒輪外緣有兩個對稱垂直輪面的短手把。
在人字梯兩側各有一個平臺,3尺長、2尺寬,離地8.5尺(約2.7米),亦作為云梯兵的擋箭牌,固定在平板車和人字梯上。大齒輪軸心距離平臺3.5尺(約1.1米)。
操作者從支撐梯登上平臺,推動手把轉動大齒輪,其柱齒就推動小齒輪的凸齒,從而帶動折疊梯上翻。當折疊梯和固定爬梯成為直線,就被固定爬梯前端的一對斜頭短柱頂住。折疊梯兩腿此處外側各有一個鐵掛鉤,可以勾住斜頭頂柱外側面的小鐵環,固定住折疊梯。
元軍進入陣地后,云梯兵先轉動齒輪翻起折疊梯,高達8米。攻城時直接把云梯推近城墻。折疊梯頂端靠上垛口后,云梯車尾端離墻根10尺(約3.2米)左右,接近死角。從垛口向下射殺云梯的步兵,弓箭手必須探出上身。這樣就成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