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衍圣公西游記(2/2)
之多,極大地豐富了地圖。
而且被王中孚滅掉的國家,也不在少數。
他還喜歡寫一些見聞,介紹風土人情……比如他就告訴大家伙,有一塊堪比大宋的島嶼,那里干旱荒涼,陸地上盡是毒蛇。但是就在緊鄰海域,卻有數量眾多的海參,不但個大肥碩,而且還唾手可得,就在海地,俯拾皆是。
類似的介紹相當多,人們根據王中孚的指引,發了不小的財。
王中孚喜歡用重陽為筆名,因此世人喜歡尊稱為重陽子。
毫不夸張講,王中孚已經是當世最好的航海家。
他帶著孔玠漂洋過海,路途雖然遙遠,但波瀾不驚,登陸之后,到了君士坦丁堡。
就在街頭,孔玠看到了豎起來的孔夫子雕像,在萬里之外,看到了老祖宗的雕像,那種震撼不言而喻。
孔玠突然有種頓悟的感覺。
他一心憋著氣,想要拿回衍圣公的名號。
可事實上,孔夫子周游列國,兜售治國理念的時候,想的是自身的榮華富貴嗎?
或許是吧,但絕對不是主要的。
孔夫子,還有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無數圣賢,他們游走天下,開壇講學,兜售思想,著書立說……這些思想不斷碰撞,最終撞出了天下一統的念頭,秉承諸子百家的道統,又凝聚出強大的認同。
此后千百年,在中原大地上,就出現了一群傲視天下的華夏子民。
在春秋之前,彼此視對方為蠻夷,隔閡沖突也相當多吧!
可春秋戰國之后,秦漢一統,中原就成了漢家天下。
或許自己也可以化夷為夏,讓他們歸附孔孟道統……孔玠不奢望能立刻見效,或許在幾百年之后,才能有收獲吧!
不過總要有人開始,一如當初的孔夫子,在許多人的眼里,就是個執著迂腐的老頭罷了。
就在孔玠到達君士坦丁堡的第十天,他登壇講學,開始了第一次的講課。
面對陌生的環境,甚至連語言都不一樣,能講什么呢?
孔玠披著大氅,欣然登臺。
萬里之遙,山高水長,彼此隔絕,面目長相,差別強烈……可生而為人,不管是誰,都有二目一口,都有四肢手腳,都能言談話語,彼此交流學習。
故此天生萬千之人,皆是一般不二!
孔玠的話,經過通譯轉述,聽課的眾人幾乎都大吃一驚。
這位講的是所有人都一樣,難不成我們也和大宋的人一樣?
我們配嗎?
孔玠又繼續道:“人和人固然相同,可彼此差距,天地之間,何哉?學也!一個普通人可以通過潛心學習,完善自我,達到圣賢之境,掌握自己的命運!”
孔玠所講,有不少是他的所想所悟,他的確想通過求道之旅,發現圣人的奧秘。
只是這些話聽在這幫西夷的耳朵里,簡直是大逆不道!
一個人可以改變命運……貌似是理所當然的。
可是在西方的教廷之下,卻是萬萬不可能的。
人生下來,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妥當的,只要老老實實,救贖罪過,等到死后,能升入天堂就是。
居然想改變命運?
你們要清楚,改變命運,就是和上帝對抗,是要下地獄的!
“什么上帝,什么事圣賢?這個人!”孔玠指著孔夫子的雕像,對所有人朗聲道:“夫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圣人并非高高在上,并非無所不能。圣人只是德行至善能夠,不斷修持的普通人,由此可見,人人皆有圣人之心,人人皆可成圣!”
翻譯過來,每個人都有閃光點,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上帝。
瘋了!
徹徹底底瘋了!
這已經是撼動了整個西方的根基……科舉是從實務層面告訴所有人,通過考試,可以改變命運。
而孔玠則是從理論上下手,主張人人皆可成圣。
這種沖擊,絕對是顛覆式的。
咋聽之下,沒人能夠接受……我們不過是上帝的羊羔,羊怎么能和神相提并論?
光是這么想,就該死了。
不行,一定要忘了!
可是不行啊!
誰又不想當圣賢呢?
孔玠講道……每天都比前一天翻倍,到了最后,幾乎半個城市的人都來了。
一共講了九天,結束之后,孔玠就說不出話了,嗓子里流血。
但是很顯然,他的努力有了非常好的效果,每天都有人主動皈依儒家門下,君士坦丁堡就是一個心臟,不斷將帶有東方文明的血液,泵向四周。
毫無疑問,如果繼續下去,整個西方都會陷入崩潰之中……不行了,必須出動十字軍了!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