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節、江南裹腳風(1/3)
中國的百姓是最勤勞的,只要有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們一定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同時他們也是最實際的,哪怕一分錢的得失也都能算得很清楚。當有人發現給皇帝當佃戶的收益很不錯的時候,很多人都在打聽怎樣才能獲得一個皇莊佃戶的身份,那些沒老婆的佃戶也成了媒婆眼中的香餑餑。
可能是供需矛盾的原因,皇莊外的男人看見皇莊的佃戶們,除了羨慕嫉妒之外,自然也帶著點仇恨,尤其是因為新作物的推廣,讓皇莊的佃戶不再為糧食發愁,就更讓人眼紅。
說起新的作物,其實農民一點也不覺得新鮮,明末時土豆、玉米之類的作物就已經傳入中國,萬歷年間還有人為土豆作詩,可見其普及率卻并不高,且只有達官顯貴才能吃到。
再加上后來的不斷交替的天災人禍,就更沒有大規模普及的基礎了,于是張韜這位在上輩子真正種過地的人,肯定要推廣這些高產的糧食作物,只是老百姓不太買賬,而且也需要積累一些種植經驗,最后只能在皇莊中播種。
一開始也有人質疑皇帝是在瞎指揮,只是害怕皇家的親軍上門和自己聊天,才沒有人敢唱反調,甚至江南那些大地主們還巴不得皇帝犯下無法彌補的錯誤,好讓他們有機可乘宣傳自己的那套東西。只是這兩年一直等著看笑話的人都笑不出來了。
來到天津之后,真正接觸了這個時代的農業、農民,姜田才算是知道了張韜為什么恨透了這些大地主,正所謂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你姜田不是想發展工商業嗎?那就要先解決農業的生產力,想解決農業問題,就要先熟悉農村的生產資料與生產關系。
聽上去很繞嘴,總結起來其實就一句話:土地產的糧食不夠多,養活不了這么多人,你有什么經世濟民的學問都沒用!所以姜田只能一邊按自己的構想建設新城區,一邊想辦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這也是為什么提倡自然演變的姜田,手段逐漸強硬起來的原因,而皇莊的佃戶們并不是只種地就行的,農閑時必須要參加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只是不同于以前的官派勞役,干活是給工錢的,只是比外邊做工少點罷了。
缺人一直是姜田最頭痛的問題。而高速公路的修筑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為了保障工程進度,一系列預備上馬的工廠只能卡在籌備階段,就連已經建立起來的也只停留在小作坊的水平。
好在他朝思暮想的第一批勞動力有了眉目,一批草原上的戰俘和日本來的勞工陸續抵達,同時一批日本姑娘組成的新娘團,也在日本商人的運作下轉賣……是介紹了過來,一下子就平衡了本地男多女少的燃眉之急。
其實這批日本女人原計劃要充塞邊境屯墾區的,但是因為草原上的部落戰死了一批青壯,后來又整個部落內遷歸附,導致現在這些地方男少女多,本來很突出的性別結構矛盾突然就緩解了,所以姜田心安理得的截留了這部分人。
不過身為天朝上國、禮儀之邦,姜大人當然不會直接和日本女人們說她們都要嫁人,這種事情當然是男女雙方都同意才好,再說看她們矮小的身材,平均身高基本維持在一米三左右,放在后世當然會有一些“狼人”眼冒綠光,可放在這個時代就絕對不是理想的妻子。
但是這些日本女人有個好處,那就是她們也不受儒家禮法的影響,拋頭露面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是沒有問題的,比如制衣廠、清潔工、未來醫院的護士以及工地上她們所有能干的工作。至于在工作之余要是能找到一個愿意結伴的丈夫,姜田也很樂見其成的。
可惜姜田并不知道自己這個矜持的做法完全沒有必要,這些女人不說在日本也是社會最底層,別說是吃飽飯了,她們很多還是家中欠下債務之后用來抵賬的,所以自打從日本上船開始,無論是販賣她們的商人還是她們自己,都知道等待自己的恐怕只會是風俗店里的工作。
這在日本也算是有傳統的,平民嫁人還有點貞@操觀念,可身為賤民卻只能隨波逐流。漂洋過海的時候,就有不少人已經被船上的水手或是客商玷污過,反正她們都屬于商人的貨物,商人們要怎么利用自己賺錢,都沒有說不的權利。
就這么一群人渾渾噩噩的下了船,又換乘擁擠不堪的馬車前往天津衛,可當馬車駛上剛剛鋪好路面的馳道之后,原本對自己命運已經毫不關心的這些女人們,卻開始驚訝的睜開眼仔細的打量著腳下的道路,偶爾路過正在修筑的工地,聞到工棚里傳出的飯香,她們似乎開始相信在日本聽到的傳言。
因為考慮到這條高速公路要邊修邊使用,所以就算開春后要重新澆筑混凝土,姜田也是集中力量先澆筑港口至天津城區的三十余公里,這樣一來海港的物資集散速度將大幅加快,也正是這條路,現在逐漸被港口的商人視為一條通天的財路,因為它比彎彎曲曲還需要逆流而上的海河要好走的多。
姜田一開始考慮過民間使用的收費問題,現實是這個方案根本不可行,且不說你要放多少人巡視檢查,現有的路基也無法墊高地面太多,與其是說是高速公路,還不如后世的省道等級高,唯一能收費的地方就是跨越大河的橋梁了,而恰好這一路寬闊的河流不算少。
等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