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海關退稅”制度(1/2)
“海關的事,還是講一講,莫元帥談一談吧,下個令掃掃走私,總比下令不要年俸銀,強得多吧。”李華遷講到。
“走私這事,我是說不了話的,下個令容易,聽不聽,則是另一回事。”莫虎說完看了看幾位,還無奈的笑了下。
李華遷口氣很硬的說:“你下令,我來說。我們要想個辦法,怎么解決走私。”
莫虎:“單靠海軍去打擊,現在看,沒什么作用。前年不是還讓各地剿了一次,結果呢。海上的事,根子在陸上,剛剛何常侍也講了,有了私港便有了走私,想法子處理私港才是正經。你說呢,太傅。”
莫海格很莫名的打了一個哈欠,打完之后說道:“年歲大了,便有些乏了,李大人別介意,天雄,你說個辦法吧,畢竟你接觸實務,元帥說的也不是沒道理。”
華天雄明白,自己如今暫時被賦予了代總理事務大臣,暫時有了入閣的資格,這份權利有個期限,換言之,自己現如今算是“試驗”階段。原本朝廷議事,自己哪有發言權,如今莫海格推他出來,主要是有了提點和培育的心。
莫海格則想著,華天雄是把好刀,是可以直接拿來用的,不用點撥,只讓華天雄自我發揮就好,因為華天雄必定會掌握分寸。華天雄多年來,極力營造“無黨無派”的身份,從剛剛在外面跪下的剎那,就此打破。
官當到莫海格、華天雄這個層次,俗人會想最重要的是平安落地,但這個位置怎么會是俗人,能在這個殿里,都是有能力、有理想的,一個純粹的官僚是很難突破這官階的層層篩選的,理想之下便是頭腦對火候的拿捏,拿捏的程度則是‘屁股’的偏倚。
這個殿內,是帝國政治家們最高的舞臺,同時也是表演家們學習的范本,‘斗而不破’的常態下,如何體現出陛下對朝廷的把控是‘無風波瀾’的和睦靜態。
可外面被四位王爺攪得‘波濤洶涌’,這個小屋子又怎么可能‘無風波瀾’。
所有的問題,不論是走私還是稅費減少,無非是藩王自重,影響了朝廷。畢竟走私最嚴重的幾個區域,都是藩王們自己的開辟的私港。
這個殿,沒人能說,這個天下,沒人敢說。
哪怕稍稍涉及,就如同開篇一樣,陛下的口諭就是警告劃線的意思。
藩王自重一開始就是陛下種下的種子,如今開花結出惡果,陛下不可能承認四子威脅到了朝廷,也不可能承認帝國出現了明朝藩王自重的形式,承認了,皇朝不穩。
當下這個時節,陛下自知身體和精力注定平息不了,所以這個蓋子什么時候揭開,至少陛下駕崩前是不能揭開,誰要解開,就會被摁下來。在場的哪一個都清楚,所以當華王做出一些舉動的時候,所有人都在勸華王‘禮遇四王’。
這些舉動,一方面是陛下為了自己身后名著想,另一方面則是怕給在旁虎視眈眈的各個列強一個機會,一個可以操縱所謂‘民主大革命’的機會,而實質上則是把這個國家分而食之。
至今為止,誰也不知道35年的審政會到底出現了什么事件。張之民的去世,紀彬年歲還小于莫海格竟然致仕,原本主張國體改良的朔正皇帝一時間也保守了起來,正在推行的“皇權立憲”被叫停。
華天雄:“政事堂去年整治私港的時候提過一個策略,一方面效仿英國征收船稅,另一方面,學習英國在印度辦法,給一些港口特定的“退還船稅”的政策,提高其港口稅的比例,這樣很多船自然會選擇大港口,也方便我們,因為很多船上岸交稅后,會再向海關申請退還,這樣也方便我們同港口算稅,至于小港私港,我們可以讓它們申請“退還船稅”政策,這樣也方便我們清算,逐步提高政策臺階,讓大港吞并小港,約十年,小港私港必然銳減,稍加清理亦可;至于走私,退還船稅之時可開倉驗貨。”
李華遷問道:“那小港走私怎么辦?”
華天雄答道:“一兩年內,逐步增加船稅,直到船商承擔不起,自然走私的就會上小港,而商貿品自然會進退稅港。等一年兩年后,便可查抄一批。”
李華遷:“為何去年不報?”
這個時候,華天雄沒說話,莫海格則插言道:“內閣我記得票擬的是先由呢北屏島試行,后來就給了敬事堂,你們常侍司應該看到了。”
“我沒看到,陳常侍你看到了么?”李華遷問道。
常侍司舊稱司禮監,陛下登基時所改,常侍司設掌印常侍為舒予常侍,秉筆常侍則為陳曾守常侍、何濼常侍,三人負責宮內大小事宜,為首的舒常侍最貼近陛下身旁,且管著常侍司、侍衛司(原御馬監)、宗務、宗親等事宜;陳常侍負責常侍司之下的敬事堂,主要管和內閣交接需要批紅的日常政務;何常侍則負責戶部和內帑的財務、二十四衙門、宮八局以及宮里在各地的署衙。
“看到了,不過當時,朝廷定了讓海軍去追繳,敬事堂依照規矩就將此類的折子,存檔備查了。”陳曾守常侍答道。
李華遷:“哦,對,去年議這個事的時候,天雄正巧不再,去賑災了吧。”
莫海格岔了一句:“陳常侍,你說說吧,這個主意,你覺得如何?”
陳曾守常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