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九(1/2)
同樣因為導彈本就屬于一次性用品的緣故,不管電機還是電池,都不用考慮多次的反復使用,就是一次性的制品,所以不管電機功率,還是電池能量密度,都比正常使用的反復充電的電池強上了許多,畢竟一次性的堿性電池,比起可充電的蓄電池容量大,電壓高,不是很正常嗎?
哪怕它的體型小,電機也小,然而只驅動總質量不超過十公斤的小型導彈,動力依舊充沛得有些過分。
所以在導彈剛剛改平加速不久,還沒有飛出五十米,就在彈體的前方激發出超越音速的激波,它一頭就鉆了過去,然而它還在持續加速中,很快就變成天空中的幾道細線,再也看不清楚了模樣。
再然后,兩三千米的距離轉瞬即過,不過由于它的速度太快,已經來不及剎車了,就那么直接從目標的高空一掠而過,再看時候,已經在目標的十公里之外。
方文的額頭頓時冒出了冷汗,幸虧發現得還算及時,這時候導彈的速度在電渦輪發動機的持續推動下,已經超過了四倍音速,只差一點點,就將超過自己這架飛機上面搭載的通訊基站的通訊范圍。
這也是習慣了手動操作,視距內攻擊的弱點,一旦換裝了新式的武器,總有幾分反應不及的感覺。
畢竟不是尋常彈藥,講究的是瞄準,發射之后就完全是聽天由命,只看瞄得準不準罷了。
而導彈講究的是發射后的控制,甚至控制比發射工具更為重要,在失去了電磁波這種應用最為廣泛的物理現象后,一切都變得束手束腳,放在末世前,這種導彈不管是紅外引導頭,還是雷達主動制導,都有發射后不管的效果,可現在,沒有更適合用來掃描引導的理論或現象出現之前,就只能依靠光學工具,比如導彈頭上的電視引導頭,利用它和機載計算機之間的數據交換,雙重判斷目標,保證不會造成錯失。
這又不是視距外的遠程導彈,能用地形和衛星導航,其實這么短短的距離,使用慣性制導的普通炸彈更好用,畢竟在低速狀態下,無動力的制導炸彈更容易操作一些。
然而隨著光纜線路的不斷鋪設,基地的有效通訊范圍也在迅速擴展,到現在已經有有百多公里,通訊基站覆蓋的范圍更是高達數千平方公里,而且隨著基地工程機器人的不斷開拓,這個范圍還在以飛快的速度在推進著。
這樣廣大的范圍,得到遭遇攻擊的消息,再派飛機救援,以直升機最高六百公里的時速,已經有點遠水不解近渴的感覺了。
而最新噴氣式飛機雖然已經超越了音速,不過它的攻擊方式同樣乏善可陳,除了現代戰機早已淘汰的機炮類武器,現在的電磁槍械其實就是機炮的變種,只不過由于它使用的是細長的針狀子彈,載彈量有了顯著增加,可用這東西對付地面目標,就算有了輔助瞄準,在高速飛行的飛機上,能擊中,真的就只依靠信仰了,裝備它,其實就是為了打空戰,對付那些近在咫尺的敵人,畢竟和導彈比起來,子彈真的很便宜。
所以對地攻擊,就只剩下兩個選擇,炸彈,或者導彈。
比起價格昂貴,總共也攜帶不了多少發的導彈來說,價格便宜量又足的普通炸彈,才是對付喪尸之類毫無制空能力的生物的首選。
然而一旦遇見那種比較強悍的對手,普通炸彈的精度還有殺傷力,就異常不足了。
這個時候,導彈就成了首選的遠程攻擊手段,它可以搭載各種彈頭,從普通的高爆炸彈,到號稱窮人核彈的云爆彈,必要時甚至可以搭載核彈頭,威力巨大。
機載的空對地導彈和基地的地對地導彈自然不能比擬,除了都能在通訊范圍內,由主腦引導之外,威力也是天差地別,畢竟要考慮到飛機的承受能力,主要用于飛機在通訊范圍外偵查的時候,對付那些難以應付的敵人。
而基地的導彈就沒有這樣的限制了,只要有需求,造得多大都可以,末世前射程上萬的洲際導彈也是可以做出來的,可惜失去了末世前環繞著地球的導航衛星指引,打不到目標,沒有任何的意義。
而且導彈都是無人駕駛,設定目標后,不需要執行其他任務,所以飛行速度可以很快,最快可以達到十倍音速以上,這樣幾百公里最多也不過十幾分鐘的時間就能抵達,可以有效支援前線的戰事。
這還是導彈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無論方文還是靈兒,都把這次的導彈發射當做實戰檢測,出一點問題總是在所難免的。
而且就算導彈有著目標的影像,不過它一旦脫離了通訊基站的聯系,沒有了引導,單憑自己簡陋的計算機體系,想要依照這點影像再找回來,基本上就相當于天方夜譚了。
幸好這一切還來得及補救,給機載計算機增加了一個自動引導的指令,已經越飛越遠,只剩下一點航跡的導彈們,猛然一個翻身,劃過一個巨大的弧線,翻轉著飛了回來,只不過飛行的高度從原來的四百余米,升高到七百多米。
意識到導彈的速度過快,后面的導彈發動機開始反轉加速,這也是電動渦輪發動機的優勢,緊急關頭,甚至可以直接反轉,雖然這樣會對電機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然而對于一次性的物品,又沒有維修的價值,壞了也就壞了。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