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章:上官儀的疑惑(1/3)
正月初一之后,各地仍然沒有開工。一直過去了正月初六,才開始開工。
到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時候,又熱鬧了一回。
當初都在吃元宵和放花燈,熱鬧無比。
當然了,這元宵,是各行政省,自己掏錢無償發放的。
如果不是無償發放的話,是不可能有這么多人一起吃元宵的。
畢竟,不同的民族之間,飲食差異還是很大的。
不過,既然現在無償發放元宵,那當然是不吃白不吃了。
再者說,元宵甜甜滑滑的,十分可口,讓他們吃了之后,也直豎大拇指。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元宵本來有好多燈謎活動的。
但是這個活動,各地基本上很少能夠開展起來。
縱然開展,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并沒有幾個人參與。
沒辦法,畢竟,那些原住民和東斯拉夫人,漢語水平還是有限的很。
猜謎語方面,真的不在行。
占據人數絕大多數的原住民和東斯拉夫人參與不進來,這個活動,肯定就熱鬧不到哪兒去。
不過,現在學生已經開學。
他們正在學習漢語。
就算是那些東斯拉夫人和原住民,每日也在或主動或被動的在學習漢語。
到明年,這種情況,估計就能得到一定的改善。
隨著時間的推移,效果將會越來越顯著。
元宵節之后,各項工程,開始逐步步入正軌。
因為人口的急劇增長,對于礦產的開發速度,也大大加快。
像是鐵礦、銅礦等等金屬的開采量,也在逐步提升。
華夏國的現代機械的產量,也在逐步提升。
而隨著現代化機械的增加,建設的速度,也會進一步加強。
這個過程,真的是相輔相成得。
而華夏國的建設速度,或者不敢說絕后,但絕對是空前的。
當然了,華夏國之所以能夠擁有這種恐怖的發展速度。
首先是因為中華商行這十幾二十年的積累,積攢了龐大的物資。
其次,三大世家的幾百年積累下來的物資,他們建設的城池,可都落到華夏國手里了。
到目前為止,華夏國和大唐之間,仍然保持者密切的商業關系。
大唐對華夏國的支持,是無比巨大的。
而現在,華夏國正在同東羅馬帝國,建立了親密無間的商業伙伴關系。
華夏國將他們的糧食,還有一些商品,源源不斷的運輸到東羅馬帝國。
從他們哪里換取來大量的礦產。
而除了礦產之外,同時還有大量的人工。
同時,可不僅僅是東羅馬帝國。
當時東羅馬附近的好多國家,都在從華夏國收購糧食。
因為目前來說,整個歐洲都處于中世紀的黑暗時代。
到處都缺少糧食。
只要有足夠的糧食,就能換取到大量的物資。
不過,對那些國家來說,能夠換取到糧食,他們已經十分滿足了。
因為長時間缺乏糧食的話,可能會造成國內的動亂。
而有了糧食之后,這種動亂,就會被大大緩解,削減于無形。
正因為有著這么多的外部支持,和他們自己的內部積蓄,華夏國的建設,速度才會這么迅速。
前后只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足以能夠跟得上其他國家十年甚至幾十年的發展。
而華夏國的文化教育,也并沒有被快速發展拉下。
用華夏國皇上的話來說,現在華夏國是兩條腿走路。
而華夏國的文武百官,對于他們的皇上的英明神武,更是有了全新的認知。
這些文武百官,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都是唐人。
他們飽讀詩書,飽讀史書。
他們十分了解一個朝代的構架和發展。
但是像華夏國發展這么快,這樣的官僚體系和律法,和以前的朝代,似是而非,大相徑庭。
他們完全沒有已有的經驗可以借鑒,只能是盲人摸象,摸著石頭過河。
在這種情況下,不可避免的,會多走好多彎路。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因為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好多事情,都是只有不斷的嘗試之后,才知道那種辦法是正確的,那種辦法是錯誤的。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皇上慧眼如炬。
在他們要走彎路的時候,只需要隨口提點一下,就能讓他們免去嘗試,走上正確的道路。
皇上一個人的見識,能夠力壓他們文武百官。
這讓他們,對皇上愈加的敬畏如神明。
而其實李愔自己心里最清楚。
對那些文武百官來說,他們自然是沒有任何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的,但是對李愔來說,他可是有大量的經驗可以借鑒的。
在后世,好多城市的發展,比他們的速度,要更加的迅速和快捷。
他們的發展之中,也經歷了大量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走過無數的彎路。
而他們走的彎路,現在就都成為李愔的借鑒。
李愔是站在后世之發展的肩膀上的,見識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