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全世界最大銀礦(1/4)
從倭國拿來的白銀,源源不斷的送入到大唐。
一船一船的白銀,從威海衛登陸,一直輸送到長安。
以往大唐并不是沒有對高句麗等地用過兵。
但是那時候打仗,打得都是國庫里的錢糧。
打一場戰爭,不知道要耗費掉多少國力。
并且,縱然太宗如此英明神武,也并沒有滅掉高句麗。
但是自從新皇登基以后,直接用蜀王輕易滅掉高句麗。
這一次,再次派兵攻打倭國。
雖然暫時還沒有打下來,但是看樣子,只是遲早的事情。
蜀王出征,那一次不是一路橫掃,滿載而歸?
這一次,才剛去了沒多久,就將一車一車的白銀,送入長安。
運送白銀的車隊,前后看不到頭。
前面的車輛,已經到了戶部,后面的車隊,還在城門之外呢。
這樣的盛況,真的是前所未有。
大唐以武立國,猛將如云。
但是縱觀這些武將,他們哪怕取得再大的勝利,又怎么有人能夠取得蜀王這樣的成就?
人家蜀王打仗,那是源源不斷的賺錢啊!
人家蜀王一次送回來的白銀,足以抵的上大唐一年的稅收。
看到蜀王取得這樣的成就,整個長安城的百姓,都喜氣洋洋,為之慶賀不已。
戶部的官員,更是個頂個的,臉上都掛著抑制不住的笑容。
戶部的官員,最愁的事情,就是國庫空空。
像是這樣,一車一車的銀子送入到國庫之中。
看樣子,就算是大唐十年不收稅賦,國庫都不愁支出。
國庫腰包鼓鼓的,他們這些官員的工作,自然可以輕易開展。
而戶部的工作好做了,其他各部的官員,工作自然也就好開展了。
以往的時候,他們需要用到錢的地方很多。
但是到戶部要錢的時候,往往戶部都要推三阻四,東折西扣的。
但是現在,只要開口,戶部都會痛痛快快地,大大方方地給錢。
甚至還會問一句,錢夠嗎?
而接下來,蜀王又上了一道奏折。
奏折里寫道,高句麗余孽淵蓋蘇文,陰謀反叛,殺死了倭國王。
蜀王舉正義之師,一舉將淵蓋蘇文余孽擊潰。
現在倭國群龍無首,百姓生活朝不保夕。
倭國百姓,強烈要求歸屬于大唐。
臣弟不敢擅自做主,還往皇兄定奪。
看到這封奏折,唐皇李恪笑的合不攏嘴。
“眾位愛卿,這是蜀王上的一道奏折,大家都看一看,議一議吧!”
很快,就有力士上前,從唐皇李恪手中接過蜀王上奏的奏折。
然后將奏折,遞交給下面的大臣們。
下面的文武百官,看到蜀王的奏折之后,紛紛擊節贊嘆。
這樣的事情,毫無疑問的,必須得要同意啊。
盡管倭國孤懸海外,還是彈丸之地。
但是,這可實實在在是開疆擴土之功啊!
自從新皇登基之后,平定高句麗,拿下倭國,將整個大唐的疆域,擴大了諾大一片。
這種功勞,直追太祖太宗,甚至已經有所超出。
新皇文治武功,必將成就一代圣君。
而他們作為輔佐之臣,理應也會留名于青史。
這樣的好事,他們怎么會不答應呢?
當然了,答應歸答應。
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上,他們其實還是沒怎么把倭國當回事兒。
這也是古代帝國的,一個大中原的思想在作祟。
比方說,有些時代,他們明明可以攻占下哪些蠻夷之地。
但是他們寧肯扶持一個親近他的政權,也不愿意占領這些地方。
因為他們感覺,占領這些貧瘠的地方,非但沒有實際上的好處,反而向里投入。
這種事情,他們是斷然不會做的。
所以對于這種地方,他們一向要的,都只是名譽上的歸屬。
至于實際的管理,其實并不在意。
而現在,群臣的思想,同樣也是如此。
對于倭國這樣區區一個小小島嶼來說,他們完全沒有放在心上。
既然現在已經歸屬于大唐的版圖,那么再叫倭國就不合適了。
經過群臣的商談之后,決定將之改成海北道。
而海北道節度使的職務,卻是讓他們傷透了腦筋。
能夠擔任一道之節度使,必然是重臣,最起碼的,也要是三品大員。
但是三品的官員,哪一個不是位高而權重?
讓他們跑到海外,擔任一個區區小島的節度使?
這簡直就是被放逐啊!
有那個三品大員,肯去這種地方呢?
先是找了一個中年的三品大員,因為他身強力壯,年輕有為,所以獲得了這個難得的機會。
結果,第二天這個三品大員便感染傷寒,請了三個月病假。
海北道那邊,自然不可能等到他三個月病愈之后再上任,只好另外選人。
然后,他們物色了第二個人選。
這個人選叫做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