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兇多吉少(2/2)
一行極為秀麗挺拔的字,這字體還是他第一次見。
“此乃病已字體,名曰瘦金體,其余字體皆不認。”
后面還刻著一個小字“文王康之”。
本來,揚詢對這片竹簡有所懷疑,但看到后面的四字才斷定此為劉病已所寫。
理由是昨日一早,劉病已曾跟他請教此四字背后的典故。
這四字乃《詩經》里面,周頌清廟之什里的《天作》篇。
劉病已的科目是他單開的,目的是讓他盡快熟悉儒家經典,以備代替學院參加每年一度的春闈論辯。
西漢時期沒有實行科舉制度,人才選拔靠的是察舉制度。
所謂的察舉制,就是以地方推薦為主,考試為輔,考試與推薦相輔而行。
無論是特舉賢良方正,還是歲舉孝廉、茂才,推薦過后,所推薦之人還要經過考試復核。
復核合格后,才能量才錄用。
在士家家族盤踞的年代,這種選士制度基本上被穩穩地操控在手里。
選士制度成了他們加強權勢的一種重要手段。
每年從地方上源源不斷送入京城的士子其背后代表的一定是某方勢力。
武帝曾為此進行了幾次改革,但效果并不明顯。
畢竟,圍繞在武帝跟前的朝廷重臣本身就代表著某些勢力。
哪有人拿著刀子捅自己的。
何況,武帝的這一制度觸及了他們的共同利益。
這些勢力不管每年如何斗爭,都是圍繞名額分配以及派員職缺。如果被當韭菜一樣被割掉,他們怎能容忍。
相對比朝廷的選士制度,儒家士子群體卻有自己的培選士子新秀的方式,那便是每年一度的春闈論辯大會。
由幾位大儒擔任評委,天下儒學士子奔赴長安,憑借學識與謀略闖過一次次考試,最終面對幾位大儒,進行答辯。
脫穎者就被評為大儒新秀,有資格進入太學,還能獲得極大的名望。
很多士家也會關注于此,聘請大儒新秀加入自家陣營,以補充新鮮血液。
春闈論辯大會不限門閥,只考察學識。
脫穎者還能進入權貴圈子,徹底改變自身身份。
所以,它成為寒門跳龍門的重要途徑,備受天下學子歡迎。
捏著竹簡,揚詢慨嘆一聲:“哎!又是你,你又給我闖了什么禍啊!竟然害得為師身陷囹圄!”
揚詢欲哭無淚,眼前的飯食頓時失去了香味,精神頹廢到了極點。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