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火炮變革(1/2)
在設計和規劃這類簡陋版無后坐力炮規格的時候,楊天其實還是多少花費了一些心思的。只不過王勇一開始的時候有些不以為然的說道:“十五公分口徑的二十公斤短彈?這規格是不是有些大了點?固然莊內還算像樣的火炮不少,可是如果鑄造起來的話還是頗費功夫的。”
張茜身為女性到沒有男性那樣在事物性問題上的定見與自信,只是和聲說道:“親衛旅連戰斗群的火器是六點七公分口徑的四公斤標準炮彈,近衛軍體系的火炮輕便型的問題上考慮的少一些,也是以七點五公分口徑的六公斤標準炮彈為主力。這些方便搬運和填裝不說,同樣的攜帶與家底能力下,也可以發射更多的炮彈,覆蓋更多的殺傷面積。這樣大的口徑已經屬于攻堅炮的范疇了,防御用途和便攜用途是不是有些不合適?”
楊天其實也沒有絕對的把握確定自己的看法一定是對的,只不過為什么要設計成這個規格還是講出了自己的一些理由,如果討論中有問題的話,似乎調整也不遲:“第一:我看過一些家丁們的前裝炮操炮訓練。球形彈比線膛短彈更不容易搬運。但即便這樣,對體能力量還算合格的人來說二十公斤炮彈和數公斤的炮彈,僅從搬運填裝這個角度上雖然有所差別,但差別不大。火炮的發射間隔速度不低于十秒的話,幾乎可以無視。如果兩個人負責搬運炮彈或者更多,那我看大到六十公斤也不存在填裝搬運能力的問題,設計一種專門的輔助搬送炮彈的帶把手的橫筐即可。”
“第二,基于上述一點,幾分鐘內的短時間里,口徑和炮彈規格越大,平均每個炮位的火力投射能力就越強。我想:同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強敵交鋒,同形同打獵一般的海外代差戰爭,或者針對古代類型的對手碾壓作戰是不同的。在強勁的對手面前我們沒有持續發揮火力連續開火的空間,對手掩護下沖鋒到近前這個理論時間內投射的彈藥量越多越好。這樣,后勤瓶頸實際上并不存在。我們橫豎只能有每炮發射二三十發炮彈的機會,為什么不充分發揮有限的后勤空間呢?”
“第三,測試場上的一些火炮和彈藥測試我見過了。五公斤精制黑火藥爆炸時候的聲響和振動,乃至形成的炸藥坑讓百米外的我都有些印象深刻。不知道在十步大概十五米的距離內,直接爆破燒傷殺傷的距離之外的人,會有什么后果?十數公斤到二十公斤精制黑火藥爆破測試的聲音更是超乎想象。我想二十米距離內的人恐怕很有可能會在巨大的聲響之下昏過去,這樣算下來如果我們立足于步炮協同乃至果斷的展開炮擊后的必要反擊,強敵并非不可能戰勝。。。”
“第四,初步的測試我也看過了,同我想像的差不多。四分之一全標準裝藥,估算每秒二百米左右的初速,似乎是留有一定裝藥比例的生鐵炮彈所能夠承受后坐力的一個極限。這個速度之下我看都多少有一定的風險了。再降低四分之三到一半的威力,才能可靠的謀求一個良好的裝藥比例。這樣,按照你們提供的一些能量計算參照來說,如果采用太小口徑的彈丸,對攜帶火炮的優秀炮馬潛力,鋼銅復合火炮的真正潛力發揮都是一種局限。”
“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考慮:因為我們在強敵的壓制和威懾之下很可能打不出多少炮彈,為求命中精度和效率炮擊距離就不能太遠,在對方線膛槍實戰有效射程邊緣左右的范圍即可。如果采用高初速炮彈,則也不容易攻擊一些坑洼處的目標。引信精度也會帶來更大的實際誤差。。。”
“上述就是我這樣設計規劃的重重原因。其實,根據你們以前提供的一些經驗和信息,我大致算了算,一百二十公斤貨物馱載能力的優質炮馬,也就是一百二十公斤的身管如果采用依據膛壓分布的合理外形,然后再考慮我們一次戰斗很可能只能發射折合三分鐘全射速炮彈這個實際條件,那就可以透支壽命以增加性能。同強敵交鋒,性能為第一要務。這兩者結合起來我估測應該能夠讓單位身管威力翻倍。如果再考慮你們提供的一些鋼膛銅身的性能估算,應該可以讓六十公斤左右雙人填抬極限的炮彈發射到每秒一百二三十米左右的初速,二三百米內應該還是并不易躲的,為了以十五公分口徑的火器發射這級別彈丸,并擁有最大限度上的殺傷面積和威力,還可以采用超口徑彈藥,就是如同帶有木身的錘頭一樣。。。”
言談之中,楊天再一次展現了在張茜,王勇等人看來精辟獨到而又符合應天新城所倡導的理性邏輯的見解。此時此刻,再也沒有多少人懷疑楊天的天授之才可能有假了。
當人們按照楊天提出的還算簡單易行的方法:先用準備測試的開了一排小孔的測試身管,并在小孔內填裝陶彈,然后開火測試后利用周圍的陶泥模具中的小陶彈穿透深度來反推整個膛壓分布模型,并以此為依據終于制作出了與眾不同的無后座力火炮。
起初的時候,很多人雖然意識到這種方法制造出來的火炮性能將有大幅度的提升。可并沒有多少人認為僅僅憑這種兩倍傳統優質前裝炮單位重量威力,考慮射速頂多數倍性能的火器就可以通過頂多幾個月內倉促的備戰來抗衡像親衛旅連戰斗群那樣精悍強大的武裝。
可是直到樣品制作出來,并進行演練測試,乃至為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