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鏈接東北的運輸線(1/3)
秦鎧微微一笑,“你好生幫我把這遼陽府看好了,那就是袤大的功績,此外,你編練了多少新軍,又有多少老兵?”
“二鎮一共帶來名老兵,新募的新兵一共1300人,老兵以一帶二,足夠了!”
“抽調200新兵、OC老兵與我,作為第一批北方拉練的隊伍,這次北地勘邊,是一次不多的歷練機會,盡快讓他們適應北方的形勢,毛子可不會太平啊!”秦鎧若有所思的說道。
在遼陽稍住兩日后,馬尾海運的船只卸下大批貨物后,分別返航,而秦鎧帶領著三條整齊船沿著遼河一路向北,過了奉天府之后,遼河河道愈加難行,找了當地識得水道的漁民,這才繼續向北方行駛了百多里,這邊河道因為年久失修,淤積過甚,馬尾還要難的大船根本不能通過了。
秦鎧原本就沒指望通過遼河能一路順利北上,立刻下令在最近的正西堡棄船登岸,馬尾海運的貨船立刻落錨停船,只是這里竟然沒有碼頭可用,詢問向導,卻被告知,即便是返回百里地到奉天府,那邊的碼頭也是小的可憐。
這卻根本難不倒在越北沒少乘船的老兵,立刻從大船上放下小艇,一隊隊的新兵在老兵領頭下,先行上岸,欽差大人的手令被傳進了兩里地外的中固城,立刻征調車馬和人手,這欽差的排場自然是要有的。
這里原本沒有碼頭,宋云澤一馬當先拿著手令進了正西堡,這正西堡東西南北不過四五百米,原本是早年大明建造堡壘低于滿清的前敵要塞,不過明軍在塞外作戰敗績累累,這些堡壘最后到成了滿清消耗大明軍力和俘虜包衣的好去處。
滿清建國后,這些堡壘自然成了關外的城鎮,這里早就不駐守八旗軍了,只有‘漢軍巡哨在這里駐扎不過由于有駐軍,周圍不斷有關外來討活的漢族、回族、蒙族百姓在這里落地生根,經過這近30年的發展,已然是有近三千戶的小城。
這里的最大的官就是正西堡備御李正喜從九品的武職,這在正西堡這種小地方,已經是了不得的大官了,一早就聽說從遼河下面駛來了大船,要知道,這遼河雖然夠長、水流也夠大,不過這水情復雜平日里也就走走漁船,所以他也派人遠遠盯著。
這九品小武官李正喜倒是正兒八經的老土地,據說祖輩是明軍的武官,就駐防在正西堡,結果城破后被抓去做了包衣,后來在進關和大順軍作戰立了些功勞,告老后就常住在這里,這家族起起落落到他這輩,中了武舉才得了這個位置。
等他看到宋云澤拿過來、蓋著鮮紅總督府大印的手令,這魂都有些個出竅了這里距離奉天倒也不算遠,不過他這樣最低級的武官哪有機會去見奉天府的大員,見過最高級別的也就是奉天府漢軍的八品把總王這隨便來個傳令的軍官都是從五品的守備大人,這船上坐的大人物還不得撐破了天去,立刻把自己哨上號人都給叫了出來,另外又把城里的壯勞力在短短小半個時辰了就征調了一百多人,這兩百多號人用臨時做的竹筏、木樁修建了簡易棧橋,倒也頗為牢固。
而看著船上駁岸后卸下的一包包的東西,這讓李正喜又找到了發揮的地方,立刻從城里又另外抽調了560多人幫著把船上卸下的貨物整整齊齊的運進了一旁已經搭建起來的營地,這上頭來的禁軍就是不一樣啊,這沒兩個時辰,貨的沒卸完,這一座結結實實的大營可不就建起來了,看的他佩服不已。
這人手呆在船上那倒也不怎么顯得多,等這七八條大船上的軍容整齊士兵、穿著另類學生,還有招商局的年輕掌柜、伙計下了船,河邊的荒地上倒跟趕集似的。
秦鎧親軍和征調的300新軍自然按照軍隊的規矩,已經安排下巡哨、崗哨,軍營周圍都站上了荷槍實彈的士兵,而整個軍營被分為兩大塊,軍隊靠東的一片駐營,而靠西的大片地方,作為這批年輕學生和隨軍掌柜、伙計的營地。
不過真正在正西堡引起轟動的,卻不是欽差大人秦鎧這個一品大員路過這塊小地方,而是當完成簡易碼頭搭建和貨物裝卸后,十幾個伙計開始逐個登記被征調來的當地勞力,就連李正喜手下那OC個士兵,也逐一登記了,末了在伙計的帶領下,每人到大營旁領取了一天的酬勞50文銅錢。
這錢算起來實在不算很多,但是在正西堡,那也是可以買0個高粱面的大餅,普通人家,那也是能吃用上三五天來的,這份意外的驚喜,讓這些當地人徹底的驚呆了,這衙門里征調干活,以往也就是給吃一頓高粱稀粥,稀到比鏡子還亮的那種。
但是今天怎么就發生這么翻天覆地的變化來的,隨著那50文錢,每個人還拿到了一張印刷著一艘威武大船的紙片――其實是南洋水師的戰艦,所有人都被告知,一開后,正西堡南洋商行開鋪之后,有這張紙片的人家可以憑著這張紙到鋪子里領取欽差大人送的5斤越南大米。
這些世代居住在這里的農民,那里聽說過越南這地方,都一個個目瞪口呆的如聽天書,也有腦子活絡的趕忙去問伙計,結果一個離奇的傳言就在正西堡傳遍了,朝廷來了青天大老爺秦大人,非但出徭役給工錢,而且還不遠萬里給百姓送上等的大米。
當秦鎧召見李正喜之時,也是從他嘴里聽到這個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