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靈感(1/2)
寒風中,一片黃綠色的作物正在隨風搖曳,面頰紅腫尚未完全消退的宇文溫,探手去摘了一片葉子,拿在手中仔細觀察起來,他雖然不是農學家,卻很快分辨出這作物和黃州地區類似作物的些許不同。
黃州乃至漢沔地區種植的麻作物大多為苧麻,而這里種植的麻作物,是大麻。
大麻,在后世一但提起,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毒品,但實際上此時中原的大麻和后世常說的大麻不是同一種植物,或者說是同科不同種的麻類植物。
大麻科植物有兩個亞種,原生中原的大麻(又稱火麻),是布匹纖維的主要來源,外國稱為“漢麻”,是麻紡織的重要作物,在中原普及棉布之前,麻布是布匹的“主要成員”。
大麻(火麻)的種植,在中原已經延續數千年,歷代朝廷向各地百姓征收實物稅(租調),其中就包括麻,用麻紡織所得的麻繩、麻袋、麻布,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品。
所以此時的紡織業,實際上除了絲紡織就是麻紡織業,葛紡織已經處于次要地位,至于絲綢,那不是尋常百姓能夠消費的。
而在中原的西南角,印度次大陸,有另一個大麻科的亞種植物,這植物含有某種化學成分,人吸食或口服后有精神和生理的活性作用,此植物即為后世所稱大麻。
以紡織業作為支柱產業之一的黃州,其麻紡織的主要麻原料卻是苧麻,因為在長江流域,苧麻的種植規模比大麻(火麻)要大很多,所以黃州布實際上以苧麻布為主。
苧麻在后世被外國稱為“中國草”,因苧麻布常用于夏季衣著,穿在身上涼爽適人,又稱夏布。
而在黃河流域,大規模種植的麻作物則是大麻(火麻)為主,宇文溫此時身處麻田邊緣,看著寒冬之中的大麻,估算著畝產。
長江流域的苧麻,可以一年三種三收,三次收獲的苧麻分別稱為頭麻、二麻、三麻,收獲的時間點有要求:頭麻要在芒種前,二麻要在立秋前,三麻則是在霜降前。
作為黃州水力紡織業的奠基者,宇文溫知道苧麻的相關知識,但不太清楚河南大麻的種植情況,所以路過麻田時,順便了解一下相關知識,再了解一下這片地區麻產量大概能有多少。
而為他作講解的,是蔡家莊莊主蔡佶。
蔡佶如今年過五旬,無官職,是平民身份,知書達理,為蔡氏的當家人,雖然年紀大了宇文溫一倍,但此時此刻說話小心翼翼,因為兩人地位懸殊,尊卑有別。
高高在上的郡王,手握重兵,路過蔡家莊順便吃個飯,若一言不合屠了全莊上下幾百號人,不費吹灰之力,卻不會承擔什么后果。
所以蔡佶帶著全家老小做牛做馬侍奉都是應該的。
不過宇文溫此來不是為了擺排場,而是要接見“義民”蔡佶,嘉獎對方配合王師剿滅逆賊的義舉,所以行事要“親切和藹”些。
蔡氏是扶溝當地大戶,蔡佶是家主,守著祖輩傳下來的基業過日子,因為仕途不順,所以安心在家當“蔡莊主”,而他的弟弟蔡儀,則是扶溝縣丞。
此次蔡氏兩兄弟協助西陽王府司馬張定發,將盤踞扶溝縣城的逆賊主將解決,雖然這主將據說“半路逃了”,但宇文溫依舊要大力表彰蔡氏兩兄弟。
他就是要以蔡氏兩兄弟作為榜樣,讓周邊地區的官員、豪強大戶們都知道,西陽王不是只會搞滅門的冷血藩王,只要大家肯合作,好處那是大大的有。
做內應的蔡儀,已經被宇文溫調到亳州總管府治下地區當郡守,而蔡莊主蔡佶,放棄了入仕的機會,將這機會轉給長子,蔡大郎不日便要走馬上任。
而宇文溫探望完岳父,順便路過蔡家莊,吃一頓便飯,算是給足了蔡佶面子,日后那些牛鬼蛇神,要打蔡家莊主意之前,可就得三思而行。
蔡佶原以為西陽王在麻田邊只是隨便問問,未曾料對方問得很細,甚至問他收麻之后對外出售時作價幾何。
蔡家莊種麻,主要目的就是自給自足,紡織成布、麻繩,以應對日常所需,當然應付官府的租調也是必須的,至于出售,不是主要目的。
莊客將收割的麻紡織成布,用不完的布就存放在庫房,有需要時當做硬通貨去買東西,譬如說買牛、馬等牲畜,或者一些日用品。
蔡家莊和其他地方大戶一樣,種麻的目的是自給自足,并不是以出售麻來盈利作為主要目的,在種糧的同時種麻,經過祖祖輩輩的開墾,蔡家莊的麻田面積很可觀。
而其他各地大戶的情況也大多如此,畢竟亳州一帶自古就是麻紡織業的一個中心,扶溝距離小黃有一段距離,但受亳州地區影響,種麻的歷史頗為悠久。
宇文溫很快就把蔡家莊麻田的情況問清楚了,發現即便是在扶溝這個普通的河南小縣,麻的種植面積也很大,“我天朝上國物產豐富”這句話雖然有失偏頗,但終歸是有些依據的。
于是,他根據數月以來在淮北、河南各地收集來的消息,加上如今扶溝縣的情況,心里有了個想法。
“當年”,鴉片戰爭之后,洋人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大規模涌入的機制布,將中國的土布紡織業摧毀,那么他是不是可以從中獲取靈感?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