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如臨大敵(1/2)
林邑國都占婆補羅,即中原所稱“典沖”,一支軍隊離開城外軍營,向著西北方向的北部重鎮區粟前進,隊伍中俱是步兵,而身材龐大的戰象,早在幾日前便已開拔。
林邑國的象兵,是能與扶南國象兵相媲美的軍隊,而如此大規模的調動,是因為北部國境形勢緊張,需要強大的象兵前去支援。
國境北側是橫山山脈,橫山北麓是中原陳國的交、愛、德、利、明州地界,而就在今年年初,中原發生巨變,陳國的敵人周國派兵攻入嶺表,占據廣州番禹,隨后向交州進軍。
陳國的交州刺史李佛子,實際上是萬春國國王,最近十余來年控制著交州地區,時不時派兵和林邑國隔著橫山對峙,算是一個很強勁的對手,結果被周軍輕而易舉擊敗。
為了防備周軍南犯,林邑國調動軍隊增援北部重鎮區粟,提前做好御敵準備,這不是庸人自擾,而是確有其事:周軍主帥派使者面見林邑國王,要求林邑國交出萬春國余孽。
林邑國哪里收容了萬春國余孽,周軍這是無事生非,為了防止對方南犯,所以必須加強邊境防御,讓對方打消不該有的另一個念頭。
另一個念頭是什么?當然是所謂的“收復日南郡”。
日南郡,中原漢朝所設,下轄朱吾、比景、盧容、西卷、象林五縣,是漢朝國土最南端的一個郡,后漢時,日南郡象林縣占人區連聚眾造反,殺縣令建林邑國,自立為林邑王。
交趾刺史派兵平亂,結果漢軍內訌導致兵敗,漢廷欲從中原調兵,奈何力不從心,導致林邑國做大,終于站穩腳跟。
中原局勢紛擾數百年,林邑國地盤漸漸擴大,與經營交趾(交州)的吳國、晉國、宋國、齊國、梁國交鋒百年,終于成功蠶食日南郡全境,據橫山北望交州。
肥沃的交州土地,能大量產出林邑國急需的糧食,不過現在,林邑國要提防交州的新主人,對昔日的日南郡有非分之想。
當年的日南郡治西卷,如今是林邑的北部重鎮區粟,北面軍隊要想南侵進攻林邑國都,就必須拿下區粟,而百余年前,宋軍來犯時便突破橫山山脈,攻下區粟,最后攻破林邑國都。
這一幕決不能重演。所以不管周軍是虛張聲勢,還是確實起了心思,林邑國上下都如臨大敵,增兵區粟加強邊防,以免周軍假戲真做,真的大舉南犯。
周軍會南侵么?不確定,不過林邑國派人前往交州龍編港打探消息,大概估算了一下,抵達交州的周軍數量有限,控制交、興、德、愛、利、明這些州還算勉強,若要南侵恐怕力不從心。
林邑國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弱小的國家,兵力雄厚又有戰象助陣,況且如今正值夏季,天氣炎熱異常,北來的周軍恐怕還沒接戰就要病死大半。
所以大家堅信,即便發生戰爭,最后勝利的,依舊是林邑國。
。。。。。。
典沖城外有兩條河流匯合一處,東流四十里入海,入海口即中原所稱“大占海口”、“林邑浦”,位于大占海口的林邑港繁榮非常,是源自番禹的“通海夷道”必經重要港口。
一如交州龍編港,林邑港形成了一個人煙密集的港區城池,而上游四十里的都城典沖,常有船只順流而下由大占海口入海灣,然后前往正東面百余里外的占不勞山。
占不勞山位于大海之中,實際上是座大海島,島上山頂有廟宇,是林邑國一處重要的婆羅門教廟宇。
林邑國的國教,是源于天竺的婆羅門教,國內主要民族是占族,書寫用的是梵文,這和交州截然不同,而林邑國的刑罰很簡單只有兩種:罪人要么被大象踩死,要么被扔到占不勞山自生自滅。
剛經過大占海口進入海灣的一艘大船,正向著東面的占不勞山前進,船艙里關押的特殊乘客,就是要到占不勞山自生自滅的罪人。
山上,是神圣的廟宇,而山腳叢林,是數百年來在此自生自滅者的累累白骨,所以占不勞山對于林邑國人來說,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義。
甲板上,幾名士兵正在聊天,他們身為占人說的自然是占語。
“這些罪人怎么一個兩個垂頭傷氣,能免去象刑,到占不牢山多活上幾日,這是濕婆神對他們的恩惠,還有什么好抱怨的?”
“哎喲,你是不知道,在占不勞山腳的樹林里,別的不說看,蚊子那叫一個多,只要一個晚上,就能叮得人瘦上幾斤,能有誰能熬上幾個晚上?”
“這些罪人若是被大象那么一踩,當場就死了,這還死得痛快些,若是被放逐到占不勞山,他們不可能突破守衛去山上,只能在樹林里受折磨至死,死得難受,所以才唉聲嘆氣。”
“可是,我聽說還真有人在占不勞山的樹林里活下來了。”
“十個里面活一個,那有什么好羨慕的?即便活下來,也沒辦法離開占不勞山,只能人不人鬼不鬼的活著,那可比死了還讓人難受。”
士兵們聊天之際,船只漸漸駛向海灣外緣,帶著咸味的海風吹拂著面龐,海鷗在船舷左右不住的飛翔,前方海天線上,肉眼看不到的前方,便是他們此行目的地——占不勞山。
在海灣里游弋的官船,比往日多了許多,它們的職責是引導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