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使團覲見(1/3)
大唐設有禮部,掌天下禮儀、祭享、貢舉之政務;又設有鴻臚寺掌四夷朝貢、宴勞、給賜、送迎之事宜。因此,但凡是四方屬國前來大唐朝貢,必須由禮部和鴻臚寺共同主持。
今天的朝會,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突厥使團的朝貢大典。闕特勤一行人雖然沒有入住禮賓院,但他們一進入長安就被麗競門察覺了。等他們安頓好后,鴻臚寺的官員就找上門來,跟他們商議第二天的朝貢之事。
今天的朝貢,全程在禮部官員的監督下進行,金吾衛擺出了架勢列隊迎接突厥使團進入太極宮。在鴻臚寺官員的指引下,正使闕特勤走在隊伍的最前面,他身后是副使石阿失畢。
阿史那珍和逸標苾都是身份尊貴之人,他們落后石阿失畢半個身位,正并肩而行。使團其他人員,則都必須按照鴻臚寺的安排各歸其位,誰也不能站錯位置,否則將被驅逐出大唐。
大唐這邊參與朝貢大典的人員也有講究,除了日常列席朝會的諸位重臣,太史局和麗競門的官員也被安排在參與人員的名單中。原因很簡單,給他們一個近距離觀察突厥重臣的機會。
闕特勤一馬當先走在太極宮的步道上,眼中目不斜視腳下不疾不徐。步道兩旁全是身穿重甲手持大戟的金吾衛,這種“夾道歡迎”的禮節既展現了大唐的實力,又顯得十分莊重。
而突厥使團既不能走的太快,這樣有失禮儀;也不能走的太慢,這樣對上不尊。只有像闕特勤這樣的步伐,正好合適。突厥貴族不是不開化的草原蠻子,跟大唐打了這么長時間的交道,對于大唐的禮節他們研究的很深,也悟得很透。
石阿失畢在看著闕特勤的背影,眼中露出了意味深長的神色。他突然揮手向后做了一個極其隱蔽的手勢,在他身后的阿史那珍看到后不露聲色的點了點頭。奇怪的是,石阿失畢沒有回頭,居然也能感覺到阿史那珍的回應。
逸標苾將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心里一緊,開始提防起石阿失畢和阿史那珍。不過在這樣重要的場合,他也不敢多說什么,只能隨著隊伍緩緩前進。
就這樣,闕特勤一行人穿過了承天門,走進了太極宮。再往前走一段,就是舉行朝貢大典的太極殿。隨著闕特勤在太極殿前停下腳步,立于臺階之上的禮部官員開始大聲向殿內通稟。
通稟聲逐人傳遞到皇帝身前,李隆基一聲令下,再由內宦傳令向外。殿外的禮部官員聽到皇帝的圣令后,才能讓突厥使團進殿。這些都是老規矩,就不再多說。突厥眾人在鴻臚寺官員的帶領下,走進了太極殿。
闕特勤領著整個使團向高坐在御座之上的皇帝李隆基躬身行禮,禮畢后自己往前踏了一步,大聲宣讀起朝貢國書。國書通篇都是套話,重點講了講大唐和突厥的友好關系,突厥對大唐的仰慕之情等等。
最后,朝貢國書用很小的篇幅說了一下朝貢的貢品都有哪些。
大唐周邊諸蕃入貢,一般都稱之為“獻方物”。突厥所獻之物,無外乎戰馬、皮毛、美女等等,跟往常一樣沒有什么新鮮的花樣。
李閻浮身穿紅色官袍,跟趙非熊一起站在大殿的一角??粗L的朝貢大典,聽著無趣的國書套話,趙非熊是哈切連連。李閻浮也懶得去管他,他偷偷地打量著闕特勤和阿史那珍,心里也不知道再想什么。
阿史那珍似乎心有所感,偷偷扭頭看向李閻浮所在的方向。她的視線穿過前排的重重人影,跟李閻浮交匯在一起。阿史那珍微微一笑,露出一個極其詭異的笑容。李閻浮也微笑回應,隨后阿史那珍就收回了視線。
隨著闕特勤將突厥的朝貢國書念完,皇帝李隆基一聲令下,鴻臚卿葉法善開始高聲宣讀起大唐的回執國書,這里面也是通篇套話,無外乎就是對突厥的安撫和贊許,最后在按照朝貢的方物價值,回贈給相應的賞賜。一般來說,大唐給出的賞賜多為“十段”,既:錦一張、綾二匹、縵三匹、綿四屯。
這國書沒有什么好說的,倒是鴻臚卿葉法善這個人很是有些來歷。
葉法善明為鴻臚卿,實則是皇宮的供奉修士。他生于前朝大隋,自幼喜好黃老之學。民間傳聞,其母劉氏夢見流星隕落,在夢中將這流星吞入了口中,隨后懷上了葉法善。
在父母的悉心培養下,葉法善十一歲誦詩書,十二歲學禮樂,其后研究周易老莊。結合了家傳的道門心法,他居然自創《羅浮太素步玄經》。如果僅僅只是這樣,那也沒有什么好說的。
誰都有年少頑皮之時,這葉法善自然也不例外。七歲那年,葉法善獨自到甌江邊玩耍。他水性不錯,經常去江中戲水。這次家人也不以為意,只當他過會自己就回來了。誰知道,他這一去就是三年。這可急壞了他爹娘,四處尋找他。
最后還是葉家的老祖葉靜能發話:此子另有機緣,不日即歸。
這才安了葉法善爹娘的心。
三年后的某天,我們葉大少爺終于回家了。這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說起來還跟“大有空明委羽天”有關。青童天君在得道之后,每日都忙于公務。為了緩解自己的壓力,他曾經斬了一尊化身到東土游歷,體驗民間俗世之情。
這尊化身就是童子模樣,自稱為羅浮青童子。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