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趙高(中)(1/2)
趙高緩緩邁著步子,哼著小調,回到了屬于自己的軍帳。
這座軍帳十分整潔干凈,甚至還有些寒酸,沒有絲毫的裝飾和用以享受的奢侈物品,處處都透著文法吏的精干氣息。
他看著桌案上整齊擺放的案牘,不禁滿意地點點頭。跟隨他的吏員都是有了些年頭的老吏人,早就熟悉了自己的習慣。
跪坐到書案后,隨手拿起一冊書簡,掃了兩眼后就放下,他的心思有些亂,根本看不進去中車府的雜亂事宜。
趙高揉了揉眉心,想強迫自己平靜下來,對他而言已經很久沒有這么煩躁過了,今日會如此,真的很讓他意外。
這時候,一聲稟報在帳外響起,緊接著便有吏員奉著一份案牘走了進來。示意將案牘放在案上,揮了揮手,吏員低頭退了出去。
趙高這才將其拿起來一看封印,卻是大秦皇子——自己的學生胡亥完成的課業,定期送過來給他審閱。
扯掉絲線,將卷在一起的課業書簡展開,就見工工整整的篆字,一絲不茍的書寫在上面。先不說內容如何,光是這份用筆的功力,就足見胡亥進步神速了。
當下,趙高滿意地點了點頭,開始讀起胡亥所寫的內容。
書法藝術在魏晉南北朝時才開始成為一種自覺的藝術,也就是說,在魏晉之前,并沒有人特意提到書法。但是這并不妨礙世人對美的追求,中國人是最追求意境美的,天生就會對寫字好的人產生一種好感。
趙高不得不承認,從水平上來說,弟子胡亥已經有了自己的三分功力,倘若假以時日,未必不能超越自己。
而且從內容上來看,胡亥對大秦制度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了。趙高留給弟子胡亥的策論題目是“法后王”,也就是效法后王的意思。
秦國取天下暴行很多,但能隨著時代的不同而相應調整對策,建樹的功業非常巨大。秦人一直強調說“法后王”。這是為何?因為后王距離自己近,當代民俗的變化也和后王那個時期差不多,道理講起來淺顯明白、容易推行。
胡亥的論述很有新意,不但提到了先孝公與商君的變法,而且對大秦未來的道路也做了規劃,即便有些稚嫩,但以他的年紀來看,已經難能可貴了。
弟子學得好,本來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可一想到這里,趙高的內心就更加焦灼。他放下胡亥的課業,挑開帳簾,信步走了出去,望著威武雄壯的侍衛,以及遠處來回奔走的偵騎。趙高悵然一嘆······
他心中暗道:“大秦如此昌盛,吾日日委身于仇敵。親眼見到仁人志士被秦賊所殺,卻不能施以援手。國仇家恨,報之無期。公子扶蘇、胡亥皆乃世之人杰,大秦難道真的會傳之無窮?”
趙高,姓趙。這本來是一句廢話,但卻給其本人帶來了無盡的痛苦,甚至影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走向。
“趙”姓,在這個時代,與“秦”有著特殊的關系。
“趙”是趙國王族的姓氏,趙高的父親更是趙國王室的疏族。
戰國時代,天下合縱連橫,各國間結盟換約,相互間以王室公子作為人質。這些作為人質的公子,有些是國君眾多子女中不受寵愛的被疏遠者,被打發出質后,往往長期滯留異國他鄉,不少人貧困潦倒一輩子,終生至死不得歸還。
趙高的祖上,就是由趙國到秦國做質子的這一類公子。在趙國無寵,在秦國無援,不得已而滯留于秦。后來在秦國娶妻生子,子孫后代流落于xy市井當中,成為秦人,與普通的庶民無異。
按理說已經在秦國生活了這么多年,趙高應該并不痛恨秦人才對。但事實卻恰好相反,趙高對秦的痛恨是深入骨髓的!
秦愈強盛一分,他就愈痛苦一分。秦強,意味著國仇難報,更意味著他永遠也不可能超越那個端坐在御座上的男人。
有關趙高的身世,2000年來了解甚少而曲解甚多,東漢以后趙高被丑化為閹宦,其家族也被丑化為宦閹家族,不實的成見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趙高是有兒女的人,他的女兒即將嫁給咸陽令閻樂,這就是趙高不是閹宦的明確證據。
實際上,司馬遷從來沒有說過趙高是宦閹,不僅司馬遷沒有說過,東漢以前的所有史籍中都沒有趙高是宦閹的記載。
說趙高是宦閹的誤解,一是出于對“宦”字的理解的錯誤;二是基于錯誤的文字“隱宮”所作的曲,丑化曲解。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說:趙高是宦人,有宦籍,這是趙高被誤解為宦閹的一條材料。然而,根據新出土的《張家山漢墓竹簡》——宦,就是在宮中內廷任職的意思;宦人就是任職于宮內之人,相當于王或者皇帝的親近侍衛之臣?;录?,就是用來登錄出入宮門者的登記冊。
在秦漢時代,不管是宦人、宦籍還是宦官的用語,都沒有被閹割男人所擔任內宮官職的含義。當時被去勢后的男人被稱為閹人,在宮中任職的閹人被稱為宦閹,定義非常清楚。根據這個最新的材料,趙高是任職于宮中的宦人,也就是皇帝的親近之臣,而不是被去勢的宦閹。
《史記·蒙恬列傳》說:趙高兄弟皆生隱宮,這是趙高被曲解為宦閹的另一條材料。“隱宮”一詞,本來語義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