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國仇家恨與算計(1/2)
來自陽夏的吳叔從張子房的宅院里出來,心中憤憤不平。他雖然是個劍豪,除了一身武藝之外,并未學過那些吹拉彈唱的本事,也不會歌詩詠志,可這又如何?
虎狼之秦奪取天下,依憑的就是自己這種廝殺漢,撫琴能嚇退敵軍嗎?再者說,他張子房的家世,不過是祖父兩代輔佐五世韓王做丞相而已。別忘了,有一句古話叫“夫誰非王之親乎”,誰家祖上沒闊過?你張子房世卿世祿,可要往上數,俺吳廣的血統也不差!!!
沒錯,“叔”并不是他的名,他姓吳名廣,字叔!若追及先祖,乃是大周古公亶父的長子——吳泰伯之后,吳國的王孫。身上流淌著的,乃是軒轅黃帝的血脈!
這倒還真不是吳廣亂攀親戚,而是其族確實為吳國王室后裔。軒轅黃帝的第三十五代孫古公亶父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歷。
由于幼子季歷和季歷的兒子姬昌(周文王)都很賢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歷為繼承人的想法,以便傳位給姬昌。
太伯知道父親古公亶父的心思,為了成全父親,他于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逃奔到荊蠻之地,文身斷發,以表示不可以繼承君位,來避讓季歷。
太伯與仲雍同避荊蠻后,定居梅里(今江蘇無錫梅村)。土著居民認為太伯有德義,追隨歸附太伯的有千余家,并擁立太伯為當地的君主,尊稱他為吳太伯,自號“句吳”,這便是吳國政權的開端。
后來,吳越爭霸,吳王夫差敗于越王勾踐,身死國滅,其族散于列國,其中便有吳廣這一支。
行于路上,吳廣越想越氣,恨不得返身回去將那欠揍的張氏子暴打一頓。但他也就是想想而已,張大俠如今都隱隱有為張氏子效命的意思,吳廣作為張大俠的座上賓,又怎敢過于放肆?
其實,張氏子名良字子房,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貴族后裔,與韓國王室同姓。而且,就算追及先祖,也并不比吳廣差多少。
韓國的先祖同樣出于周天子王室,是姬姓的一支,后代在晉國做官,受封于韓原(今陜西省韓城市),所以才取了封地韓原的韓字為氏,從此稱韓。
公元前453年,如果趙無恤不是穿越客的話,晉國大臣趙氏魏氏韓氏三家順利瓜分晉國,韓國得以建國,這才有后來的戰國七雄之一。
張良的祖父韓開地,在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時候做韓國丞相;父親韓平,則是韓釐【xi】王悼惠王的丞相。一家祖父兩代輔佐五世韓王做丞相,不光是正了八經的世卿世祿,如此越代久任,足以見得張良一家與韓國的緊密關系了!
直到秦軍滅亡韓國以后,設立潁川郡。已經二十多歲的張良便開始了四處流亡每日策劃反秦復國的生涯。好在,他年幼時于陳縣游學,曾在此地購得一處產業,如今變成了藏身之所。
其實,吳廣是誤會張良了,若說對秦國的仇恨,韓國人是非常執著且根深蒂固的,張良也不可能例外。
公元前262年,秦軍第一次南北分斷韓國,韓國被迫將北部領土上黨郡割讓與秦國時,上黨軍民誓死不愿做秦國人,在郡守馮亭的率領下歸降趙國,直接引發了秦趙之間的長平大戰!
三十六年后,也就是在韓國已經滅亡了的六年后,韓國舊都新鄭仍然爆發了大規模的反秦暴亂。
韓國滅亡時,張良既已加冠。在他自懂事起的十幾年中,天天耳聞目睹的,都是秦軍攻城壓境而韓國國勢卻在一天天衰微的苦難和辛酸。他還沒有進入韓國的政界,秦軍就已經攻克了韓國都城新鄭,身不由己的張良頃刻成為亡國之奴。
試問,這等身份落差,豈能是一個血統高貴聰慧過人的青年所能接受的?
·····················
又是一月后,大雪連下了三日。正所謂若雪兆豐年,秦時的人雖然不能用這個四字成語概括道理,但并非是不曉得冬雪的可貴。
積雪,好象一條奇妙的地毯,鋪蓋在大地上,使地面溫度不致因冬季的嚴寒而降得太低。積雪的這種保溫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開的。
我們都知道,冬天穿棉襖很暖和,穿棉襖為什么暖和呢?這是因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著許多空氣,空氣的導熱性能很差,這層空氣阻止了人體的熱量向外擴散。
覆蓋在地球胸膛上的積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間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鉆進積雪孔隙里的這層空氣,保護了地面溫度不會降得很低。
當然,積雪的保溫功能是隨著它的密度而隨時在變化著的。這很象穿著新棉襖特別暖和,舊棉襖就不太暖和的情況一樣。新雪的密度低,貯藏在里面的空氣就多,保溫作用就顯得特別強。老雪呢,象舊棉襖似的,密度高,貯藏在里面的空氣少,保溫作用就弱了。
而且,雪不但可以保溫,還能增添肥料!雪中含有很多氮化物。據觀測,如果1升雨水中能含1.5毫克的氮化物,那么1升雪中所含的氮化物能達7.5毫克。在融雪時,這些氮化物被融雪水帶到土壤中,成為最好的肥料。
再者說,積雪能夠凍死害蟲。雪蓋在土壤上起了保溫作用,這對鉆到地下過冬的害蟲暫時有利。但化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