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七章 守之而戰(1/2)
第一六七章 守之而戰
李力的推斷千真萬確,負面人并不關心大型金字塔型和圍繞秦皇陵的種種質疑,它們也不盯著一個所謂的不死之藥而拼死追尋,
它們急需的是一個宏觀的沒有實體的威懾天下,一統天下的獨門絕技,
但是,它們所需要的答案,也就在地宮深眠,也飄渺在地宮窄狹的暗的時空內,
可是曹沛卻在陵園工作人員的相互交流之下,提出了一個關于地宮青銅劍的研究,他將這個命題講給李力聽,李力覺得很有趣,就順手開始進行了研究,
而周傳教授卻提出了一個重大質疑的命題;秦皇兵馬俑的主人并非秦始皇,
李力覺得更有趣了,周傳教授肯定有他獨特的見地,而曹沛論劍也獨具匠心,
曹沛就說起遠古時期的神劍之事,
春秋五霸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一舉擊敗了吳王夫差,演出了歷史上春秋爭霸的最后一幕,歲月的流逝,使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靜靜沉睡在歷史的長卷里,忙忙碌碌的后人幾乎把它遺忘了,然而,一支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卻意外發現了一把沾滿泥土的長劍,當考古隊員輕輕拭去劍上泥土的時候,劍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踐自用劍”躍人人們眼簾,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立即轟動了全國,但是,更加轟動的消息卻來自對古劍的科學研究報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員注意的是:這柄古劍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為什么沒有生銹呢?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呢?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原因在于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大家知道,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巖中含鉻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熔點大約在4000℃,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才先后發明并申請了專利,在2000多年以前是什么人、用什么方法將這種金屬鍍到劍上去的呢?
事實上,鉻鹽氧化處理的方法在中國古代早已十分普遍,1994年3月1日,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正式開始挖掘,在二號涌坑內人們發現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厘米,劍身上共有八個校面,考古學家用游標卡尺測量,發現這八個棱面的誤差不足一根頭發絲,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劍劍如此,這批青銅劍內部組織致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且所有的劍上都被鍍上了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在清理一號坑的第一過洞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一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千克的陶涌壓彎了,其彎曲的程度超過45度,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后,令人驚詫的奇跡出現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態記憶合金”,竟然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藏里,這聽起來是不是有些滑稽,
李力給曹沛這樣解釋說:“曹博士,前面你講過的越王勾踐的那把劍,確實是鉻鹽氧化處理的方法,這點科學驗證非常正確,但是你提到了那個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出土的八個棱面的19把青銅劍,同樣是這種幾千年以前的古代的高超紋面處理技術,這個問題和周傳教授的那個問題來說,可算是簡單一些了,”
曹沛說:“越王勾踐之劍的借鑒,使得對秦兵馬俑的這19把青銅劍有了準確的認識,”
周傳說:“李參謀,我剛才所說的這些對于請兵馬俑的重新認識,隨人具有顛覆性的,但是這雖然屬于考古范疇的學術界爭鳴的東西,但是我們特勤隊為了保衛秦皇陵而在此鏖戰,我認為這種對秦皇陵的異音也值得商榷爭論,”
李力說:“我們就是在捍衛科學的團隊,理應澄清一些,摒棄一些,弘揚一些,”
周傳教授說:“早在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剛剛即位就開始動工修建陵墓,直至公元前210年入葬,陵墓的修建工程長達三十七年,用工最多時達七十余萬人,通過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已發現各種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員的墓葬五百余座,陪葬坑中比較重要的有兵馬俑坑、銅車馬坑、馬廄坑、珍禽異獸坑等,目前公開展覽的兵馬俑更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
周傳教授繼續說: “秦始皇死后葬在河北而非驪山,兵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 ”
李力說:“你能夠大膽地對原來已經形成定局的考古研究,對其主人的歷史真相,提出質疑,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底氣呀,”
周傳教授說:“首先是皇陵的建筑工程角度不符合秦皇陵大布局;,兵隊和戰車、戰馬這樣一個行伍整齊、組織嚴密的龐大軍隊,再現不了秦始皇千里馳騁,南征北戰,統一中國的雄偉壯麗圖景,兵器,不符合統一后的秦國發令;服飾和頭髻與秦王朝國情不符,俑坑地址,不符合;秦宣太后其人,宣太后,秦惠文王妃,“羋”姓,有可能成為兵馬俑的主人,”
李力問:“周教授還有那些疑問,”
周傳教授說:“還有啊,秦始皇既然生前沒有為自己預修過陵墓,那么,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