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各取所需(1/3)
第八十三章各取所需
王景范對于蔡恕拒絕為包拯造勢鳴不平的結果并不以為意,他現在的地位只能作為同齡人艷羨的標桿。在大宋的政治版圖上他甚至毫無立錐之地,想要獲得別人的支持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正確,更需要自己有足夠的實力。
王景范能夠體會蔡恕拒絕自己是需要相當勇氣的,畢竟這種得罪朝廷權貴尤其是對科舉考試有著巨大發言權的歐陽修,這不啻是等于搭進自己不能進入仕途的前途,盡管蔡恕自己不大可能再去考科舉,但他的學生眼前就是考生,這樣維護自己學生的老師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擔當的。不過王景范是不會放棄這次能夠發出自己聲音的機會——包拯統領三司這是皇帝陛下的旨意,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張方平那套“殺富濟朝廷”的策略固然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岌岌可危的大宋財政,但畢竟是屬于“左道”不可長久,殺到最后必然會牽扯到朝廷勛貴,張方平最好的結果也不容樂觀。換一個“紅杏尚書”之類的平庸之輩也只能是回歸先前的局面,這絕對不是皇帝所愿意看到的。
皇帝任命包拯統領三司雖多半是臨時起意,不過王景范思來想去覺得這是皇帝、朝廷、百官最好的選擇——包拯未必有點石成金的本事,但有他坐鎮三司卻可以最大限度的震懾各路牛鬼蛇蛇吸食朝廷的血液。包拯的才能在三司未必能夠為朝廷“開源”,但其赫赫威名卻能夠為朝廷最大限度的堵塞“漏卮(zhi音之)”——大宋官員豪奢的生活并不是官員個個理財有道,用“劫掠有道”來形容他們更為合適一些。張方平栽跟頭只不過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個例子而已。
“包希仁未必是專業的三司使,不過眼下卻是最合適的三司使!”王景范最終還是決定自己來起這個頭。歐陽修對于很多人尤其是有志于科舉的學子而言固然是頗有“威懾力”。不過王景范對這個關系不算太遠的親戚可是并不在乎,王景范的“實用主義”注定與歐陽修的“文人氣質”格格不入。所幸的是除了在狄青退隱事件中很少有人看到他的影子,而據王景范所知歐陽修的政治生命不會長久,一二正面摩擦歐陽修也奈何不了他,只是歐陽修手中的那只禿筆還是讓王景范頗為顧忌的。
在朝廷對歐陽修的紛紛拍案叫絕之時,直史館、翰林侍讀王景范上一文立時讓三司使這一職位的任免猶如油鍋中潑了一杯水一般熱鬧不已。顯然這篇文章是沖著如日中天的歐陽修去的,而上書的人又是上一科的狀元王景范,最為重要的是兩人除了“師生”關系之外,更有以韓氏家族為紐帶的“姻親關系”,如此直面的針尖對麥芒般的交鋒確實是很少見。
王景范雖是上一科的狀元郎。又處在三館秘閣這樣文華精粹之所,但從其聲名鵲起之時到現在卻少有文作流出,除了應付差事的公文或是應付考試的文作之外,翻來覆去與那“紅杏尚書”不啻兩個極端。不過這篇通篇辛辣無比,針對先前歐陽修的上書是逐條逐句的進行批駁。尤其是針對歐陽修認為“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與“蹊田奪?!保瑑蓷l更是大加鞭笞,認為包拯彈劾張方平和力阻宋祁是為了自己主掌三司的議論太過冤枉包拯。且包拯之“學問”與歐陽修之“學問”相比包拯之“學問”于朝廷、于社稷、于百姓更加有利。
一文既出不僅僅是文章指名道姓的進行批駁,更將矛頭指向了帝國權力中心——中書省。大宋帝國政治架構雖是承襲前唐,不過內容大為不同,官員考核的權力在中書門下所設的考課院、審官院手中。尚書省的六部二十四司的職能幾同虛設。王景范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之由認為包拯主掌的監察機構都已查明張方平的劣跡,為何考課院和審官院卻無動于衷?這一大棒打下來,中書頓時雞飛狗跳。而中書權力過重之說一時飛揚而起,將官員考課磨勘職能還給尚書省的議論也是隨即而起。
此文一出攪起風波無數。表面上是王景范與歐陽修這對師生對包拯任命的見解不同,但王景范卻將戰火一下燒到了中書省。中書一向獨尊,門下省和尚書省幾乎是名存實亡,且三司權力過重亦是需要分割監督。本來門下省有封駁之權,卻因中書省轄下的銀臺司和通進司幾乎將門下省這些權力侵蝕干凈,皇帝對包拯的任命既然大家都認為不妥,門下省不出聲,中書省又在干什么?歐陽修的本職可是權知開封府,銀臺司下面專設的“封駁房”又有何用?!
王景范為包拯背負蹊田奪牛的臭名鳴不平,且對皇帝任命大唱贊歌,認為有包拯坐鎮三司是大宋之福,三司上下絕不敢浪費朝廷一文錢,更可讓朝廷追繳欠款一事更迅速、更高效的得以完成——張方平所作的最大政績莫過于追繳朝廷欠款以填補國庫缺額,而欠款的大頭不在于商戶是那些騰挪朝廷款項用來放高利貸的各級官員。不說包拯一向有“閻羅包老”的美名,讓那些作奸犯科的官員聞風喪膽主動回繳款項,就單單包拯承受如此聲名重壓執掌三司也要努力收回這些被侵吞的款項——包拯仇家這么多,手眼通天者不計其數,以后御史臺無論花落誰家都會盯緊包拯,等著包拯犯錯將其趕出京師。
本來包拯受到歐陽修的彈劾在家待罪避命以表示自己堅持辭職,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