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二章 佛頂(1/2)
【請牢記本站域名“ ” ,或者在百度搜索: 】
佛頂,也稱髻、頂髻、肉髻相、無見頂相,為釋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佛教文獻記載,佛的頂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這種形象是在常人中所無法見到的殊勝之相,表示此種功德的佛像即稱佛頂尊。釋迦牟尼佛涅之后,遺體火化留下各種不同類型的遺骨,被稱為舍利,其中佛頂火化后的遺骨即是佛頂舍利。
佛教的舍利崇拜起源很早,據說釋迦牟尼在世時就開始對過去佛的舍利開始了崇拜,但這很可能只是后來的傳說。比較可靠的舍利崇拜應該開始于釋迦牟尼涅之后。據記載,釋迦牟尼于拘尸城雙樹間涅后,摩竭陀王阿世及波婆國末羅族、迦維羅衛國釋迦族等皆欲獲得舍利,但都遭到拘尸城人的拒絕。各國便商議以兵力強行分取,戰事一觸即發。這時,香姓婆羅門挺身而出,曉諭眾生,不要因爭佛舍利而自相殘殺。八國便請其負責均分舍利,并各自起塔供養,于是佛的舍利便被分成8份,由8個國家各自起塔供養,佛教的舍利崇拜就此開始。佛頂舍利肯定被供奉在8個塔中的一塔,但具體在哪一個塔里,則無從查考了。
佛滅度百年后,第一次統一印度的孔雀帝國的第三代國君阿育王信仰佛教,為了推廣佛法,他把原來的8個佛舍利資料說是其中的7個塔)中的舍利取出重新再分配,在世界各地建造了84萬個寶塔供養。由此開始,佛舍利崇拜突破南亞的范圍,在整個世界佛教界流傳開來,世界各地都相繼出現佛舍利的供奉情形。總體上看,世界各地流傳的釋迦牟尼佛舍利主要有以下幾種:舍利子(粒狀)、牙齒、指骨、頂骨、鎖骨、頭發。
阿育王的這次佛舍利再分配肯定包括了佛頂骨舍利的再次轉移供奉。但佛頂舍利在這次空前規模的舍利再分配過程中到底分配供奉到哪里,現在也很難說清楚。但根據后世的記載,我們知道在南亞的西北地區以及中國地南京都有被認為是阿育王時代供奉起來的佛頂舍利。
經過阿育王的再次轉移供奉,佛頂舍利離開第一次供奉之地。即最初供奉佛舍利的八塔之一,開始在其他地方供奉。后世佛舍利的轉移供奉一般是對原來舍利的再次分割,所以,同一舍利一般會經過多次分割,而且在舍利的體積上一般是越來越小。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玄奘頂骨的轉移供奉和不斷的分供。玄奘頂骨先是在唐代末年地時候從西安興教寺轉移供奉到戶縣紫閣寺,北宋時候再由紫閣寺轉供于南京的長干寺??谷諔馉帟r期在南京發現后,先后分供日本等地。上世紀50年代以后,又再次經歷多次分割轉移供奉,如日本的那份頂骨曾再分給臺灣日月潭的玄奘寺,南京的那份頂骨曾經相繼分給西安的大慈恩寺和臺灣的玄奘大學。至今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有中國、日本、印度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供奉玄奘頂骨。佛的頂骨舍利也經歷了這樣的多次轉移供奉。
作為佛舍利地重要組成部分,佛頂舍利首先流傳在南亞地區,并被視為圣物,受到隆重的供養和廣泛的敬信。據《法顯傳》載,早在5世紀初期的時候,西北印度那竭國內的酰羅城中有就佛頂骨精舍,佛頂骨被保存在一個叫解脫塔的塔里面,每天請出來放在寺院外面的一個非常漂亮的高臺上供大家瞻禮供養。法顯本人親自瞻禮了這個佛頂舍利,據他記載。這個頂骨舍利“黃白色,方圓四寸,其上隆起”。關于當時佛頂舍利的供奉盛況,法顯也做了詳細的描述,當時無論是國王還是一般地民眾,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瞻禮供奉佛頂骨舍利,然后才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不但這個國家地人供奉佛頂舍利,法顯還記載,“諸國王亦恒遣使供養”,可見這個佛頂舍利是得到周圍其他國家一致認可的。
北魏僧人慧生去印度時。也見到了這個佛頂舍利,并作大水。至那迦邏國,有佛頂骨及佛手書梵字石塔銘?!薄堵尻栙に{記》在記述慧生巡禮時,對佛頂骨的形態和顏色也做了說明:“方圓四寸,黃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閃然似仰蜂窠?!?
到了唐代。玄奘在印度巡禮期間,也曾瞻禮這個佛頂舍利。根據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2的記載:佛頂舍利放置在一個寶函之中。寶函放置在一個七寶舍利塔內,而這個七寶舍利塔則放置在一個多層的樓閣地第二層之中。玄奘看到的舍利顏色同法顯看地基本相同。即黃白色,但大小同法顯的記載略有不同。變成了“周一尺二寸”,而且“發孔分明”。
不知從何時開始,供奉在這里地佛頂舍利又分出一部分供奉在了迦畢試國。玄奘曾經對此有明確記載:“王城西北大河南岸舊王伽藍……其伽藍東南有一伽藍,亦名舊王,有如來頂骨一片,面廣寸余,其色黃白,發孔分明……每至六齋,王及大臣散花供養?!薄懊鎻V寸余”,可見迦畢試國的佛頂舍利明顯比西北印度那竭國地佛頂舍利小。
佛頂舍利從印度到中國既是佛教向東方傳播的一個必然結果,也符合《雜阿含經》中所說的佛滅度后佛牙佛頂和佛缽安置東方的預言。根據唐林》的記載,“又此東南往古王寺,有佛頂骨一片,廣二寸余,色黃白,發孔分明。至大唐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春初,使人王玄策從西國將來,今現宮內供養?!笨梢?,供奉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