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酒醉(1/1)
在中國古代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齊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說法,最具代表性的又數祁縣和平遙。祁縣城里的民居,完全具備山西民居的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外墻高,從宅院外面看,磚砌的不開窗戶的實墻有、層樓那么高,有很強的防御性。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單坡頂,無論廂房還是正房、樓房還是平房,雙坡頂不多。由于都是采用單坡頂,外墻又高大,雨水都向院子里流,也就是“肥水不外流”。三是院落多為東西窄、南北長的縱長方形,院門多開在東南角。
祁縣、平遙都在同一條鐵路線上,北可通北京,南達洛陽,鐵路、公路都十分便利。除參觀這里的古建筑外,還可以仔細欣賞晉中著名的“三雕”----石雕、磚雕和木雕。當然,如果能夠找到一兩件古瓷器,比如帶紅綠彩的金代霍窯小碗,或是堆金砌玉的元代琺華彩瓷的話,那怕是件殘器,也是揀到寶貝了。
宋濤又在古玩街上轉了一會后,沒有發現合適的東西,直接打車回到武館。回到屋里,小心翼翼的用水清洗掉筆筒的污漬,一個端莊古樸的素雕紫檀筆筒,完美的顯現出來。經過他從包漿和雕刻風格來看,應該是出自清代中期蘇工之手,無論是用料,還是紋飾都是上品,市場價最少要三萬以上。這次他以一個白送地條件得到。也是其撿漏歷史的一段佳話了。
他準備回去送個師傅當禮物,李老喜好書法,書房里好的筆筒不少,可是這是徒弟的心意,相信他應該喜歡。晚上等武館關門后,宋濤見陳冰一天沒有出門。就提議出嘗嘗當地的小吃,兩人就在附近找個夜市。點了不少特色小吃,大快朵頤起來。
“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這已為世人所普遍承認的。以t市為面食集中地,主要品種有拉面、刀削面、刀撥面、剔尖、搟面、撥魚、揪片、貓耳朵、擦面、河漏等。被稱為“十大面食”,最出名地就是拉面和刀削面。拉面以精粉、水和食鹽、堿面等為主輔料,用溫水和面,和好面后稍為“醒一醒”。然后順筋摔條,對折神拉,每對折一次稱為一扣。七扣左右叫大拉面;九扣以上為“龍須面”。一塊三斤左右的面團,可拉兩米多長地面條512根;再抻兩扣,就變成2,048根令人嘆為觀止的“龍須面”。
刀削面與北京的打鹵面、山東的伊府面、河南的魚焙面、四川地擔擔面,被譽為我國的“五大面食”.把和好的面拿在左手上,右手持刀削面,只見快削如飛,手腕靈,出刀平,面片形如柳葉。又薄、又細、又長,一片追趕一片,落入湯鍋好似流墾追月,又象銀魚戲水,無異于觀賞一次精彩的藝術表演。
兩個人都是武者,本來就能吃,因為身體需要能量很多,飯量和普通人的幾倍。選了個沒人注意的角落坐下,每人點了兩大碗面和一桌子地小吃,加上當地特有的陳醋。吃起來是回味無窮。當地人愛吃醋。已成為獨特的飲食習慣,每天吃面條、炒菜或拌涼菜。總要掂起醋瓶“咕咚”兩下,這樣吃方才過癮。為什么愛吃醋?有的說不少地方的水,堿性大,吃醋可以起到酸堿中和的作用;有的說這里人愛吃面條、拌涼菜,調點醋,味道好,又便于消化;還有人說因為當地家家戶戶取暖、做飯多燒煤炭,吃醋可以消減煤氣。這里的釀醋有悠久的歷史,規模大,味道純,吃醋條件“得天獨厚”,吸引著一代一代人不得不吃醋。
“本地老鄉愛吃醋,交槍不交醋葫蘆”,幾乎家喻戶曉。據傳“閻馮倒蔣”時,閻錫山率領地晉軍被蔣介石的隊伍包圍在一座山上,當時正是夏天,口渴難忍,可是晉軍被圍了三天三夜,卻平安無事。*****原來晉軍每人腰間都懸著一個醋葫蘆,渴了就飲一口。被俘后,準也不肯把醋葫蘆繳出去,蔣軍不知何意,還以為那是什么“寶葫蘆”,就紛紛上前去搶。哪知拿起葫蘆打開一飲,尖酸難忍,這才知道盡是些醋葫蘆。從此“老西兒”愛吃醋就成為趣談。
吃著吃著,宋濤突然說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師姐,有菜無酒吃起來很無聊,咱們要點當地名酒汾酒嘗嘗吧?”
“好啊!我雖然很少喝酒,可是咱們武者的身體好,喝個半斤一斤的沒什么事,今天高興咱們喝點。”陳冰爽快的答應。
兩人又要了點當地特產汾酒,汾酒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1400多年前就聞名遐邇。北周詩人庾信《春日離合二首》里有:“田家足閑暇,士友暫流連,三春竹葉酒,一曲雞弦。”詩中的竹葉青就是汾酒的一種。汾酒自古就以色、香、味“三絕”著稱。色,晶瑩透明,絕無渾濁沉淀;香,清香純正,悠久綿長;味,回味生津,美味無窮。=
早年,有專家到杏花村“義泉涌”酒家考-->>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