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針灸(1/1)
兩人等了沒一會兒,就遠遠看見鬼毒醫從出站口出來,月心飛一般撲了上去,抓住其師傅的手臂撒起嬌來。宋濤幾步上前也見過毒爺爺,老人上下打量宋濤后道:“小子,這段時間你進步不小啊!現在的精氣神開始合一,氣質更加沉穩大氣,已經有點高手的雛形了。”
“我最近是有些自己的感悟,身邊也發生了點事。毒爺爺,咱們先回去孫爺爺那,我詳細給您說,他老還在家里等您。”
三人上車后,直接開向孫老家。見到孫老后,這兩個十幾年沒見的師兄弟,沒有像宋濤想象中抱頭痛哭,回憶前塵往事。反而很是平淡,相互還揭發著對方以前的糗事,讓他和月心聽的目瞪口呆。看來高人們之間的交流方式也是出人意表!
中午孫家人全部回來,一一見過毒醫這個長輩。尤其是杏林,小時候還在毒醫頭上撒過尿。今天見到老人以后,老三破天荒的很是羞澀,一點沒有以往厚臉皮的跡象。大家喜氣洋洋的談天論地著,飯后,大人們都去各自忙碌,幾個小輩們和兩位老人一起來到書房。
孫爺爺讓杏林把家里珍藏的好茶舀出來,不一會老三舀回來塊普洱茶餅。普洱茶這幾年被炒的很熱,前一段還拍出了個天價茶王。其實,普洱茶就是在云南大葉茶基礎上培育出的一個新茶種。
普洱茶亦稱滇青茶,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此而得名。其制作方法為亞發酵青茶制法,經殺青、初揉、初堆發酵、復揉、再堆發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其品質特點是:香氣高銳持久,帶有云南大葉茶種特性的獨特香型,滋味濃強富于刺激性;耐泡,經五六次沖泡仍持有香味,湯橙黃濃厚。
關于茶的由來也有不少說法:一是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還有種說法出自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
三個小輩都不懂茶,只是陪著兩位老人喝。孫老和毒老可是品茶高手,兩人分別用自己的方法,評定著茶的優劣。孫爺爺道:“這紅茶泡出來應烏黑油潤,湯色紅艷明亮,好的上品工夫紅茶,其茶湯可在茶杯四周形成一圈黃色的油環,俗稱“金圈”,香氣撲鼻,喝下去口齒留香。這塊茶餅雖然算不上極品好茶,但也是難得之物了,師兄你說呢?”
“還算湊合吧,在城市里能喝到這種品次的也算不錯了。可惜我這次沒帶來早年在山里尋藥材時,采到的那株千年茶樹之茶,要不你們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茶了。”毒醫惋惜道。
兩人從茶又談到現在茶道的發展,茶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成一門深奧的學問,現在成了專門的藝術。茶道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清”是指“清潔”、“清靜”、“清寂”。茶藝的真諦不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寧靜、明廉。“敬”是萬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對己謹慎。“怡”是歡樂怡悅。“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飲茶的真諦,在于啟發智慧與良知,詩人生活的淡泊明志、儉德行事。
宋濤以前也在書上看過不少茶道的介紹,隨著社會的動蕩和歷史的變遷,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對茶也有這不同的看法:一貴族茶道:由貢茶而演化為貴族茶道,達官貴人對于茶、水、火、器無不借權方和金錢求其極,其用心在于炫耀權力和富有。
二雅士茶道:古代的“士”有機會得到名茶,有條件品茗,是他們最先培養起對茶的精細感覺;茶助文思,又最先體會茶之神韻。是他們雅化茶事并創立了雅士茶道,使飲茶升華為精神享受,并進而形成中國茶道。
zj;
三禪宗茶道: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可抑制**。禪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禪,要求靜坐、斂心,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凈”。
四世俗茶道:茶是雅物,亦是俗物。進入世俗社會,行于官場,染幾分官氣。行于江湖,染幾分江湖氣;行于商場,染幾分銅臭;行于清湯,雜幾分脂粉氣;行于社區,染幾分市儈氣。
宋濤邊喝茶,邊把自己最近一段的經歷告-->>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