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我還是孩子(1/2)
大明建國初始,太祖廢除宰相,文官被勛貴武官打壓。然而一百多年后,文官抱團可以逼迫皇帝不上朝。大明文官韌性十足。
內閣雖是皇帝任命,但他們代表了整個文官的利益。即便三位內閣閣老和太子關系不錯,也不能輕易向太子低頭。況且,文官最重要的就是話語權。此舉若開,今后誰還敢亂說話。真的要被世人嘲笑官員失去了文人風骨。
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的失敗,證明了用強硬手段是無法對付太子。于是乎,官員們暗中達成一致,太子再也無法繞開內閣下達的政令文書。
“楊大人,太子命我等安排河套百姓種土豆。一旦北方災情過去,朝廷發放土豆讓北方百姓補種。能緩解災情過后一部分的糧食壓力。”李夢陽一臉糾結地轉述京師來電。
楊廷和放下手中茶杯,認真地問,“獻吉以為如何?”
“下官覺得殿下的田賦改革無錯。殿下錯在太過心急。”李夢陽措辭嚴謹地回道。
李夢陽21歲中進士入官場,至今也才30歲。他才華橫溢,為前七子之一。但性格嫉惡如仇,當官沒幾年便得罪不少人。因為太子的行事很對他胃口,憤然辭官入河套。他老家甘肅慶陽,過年時回了趟家,家鄉已今非昔比。
他從內心贊同太子對大明的改革。可身為官員,也明白不受限制的皇權會弱化臣權。這不管對大明還是天下百姓來說,都不是件好事。他內心真的很糾結!
楊廷和神情無奈:“翻遍青史,如殿下般的太子唯此一例。為何要用常人的眼光判斷殿下呢?屠公、周公兩人曾與殿下共事,怎么也看不明白呢?”
又被殿下說對了,屁股決定腦袋。身在內閣閣老的位置,不得不為如此行事。
程敏政大人、李公、眼前的李夢陽、唐寅、祝枝山、康海、兒子用修等年少成名的才俊齊聚,仿佛是為了太子殿下而生。老天爺是眷顧大明的。為何很多人想不明白這一點?
“大人的意思是?”李夢陽不解地問。
楊廷和苦笑:“本官發發牢騷。獻吉按照閣老的意思行事便是了。”
楊廷和對‘太子類太祖’這句話有深刻的體會。文化人耍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是流氓有文化!太子殿下和太祖一樣,從骨子里透出一股子流氓腔。
最了解朱壽的,果然還是楊廷和。
朱壽收到河套官員的回復,神色古怪地盯著類似‘需要內閣首肯才可執行’的公文。無法執行的政令就是一紙空文。這是權利被架空的征兆。換做別人不是急得六神無主,就是舉起屠刀殺得人頭滾滾。
屠滽等人也怕太子把事情鬧大,主動跑到朱壽跟前提及河套中土豆的事情。只要朱壽說一句,他們立刻票擬,馬上向河套發公文。
屠滽就差沒說:殿下把他們當成秉筆太監也行。
內閣只求朱壽按照正規流程走,別總是繞過內閣、軍機處下令。
朱壽神色平靜地回道:“本宮知道了。”
屠滽臉皮一抽,周經等人開始心慌了。太子不會又搞事吧?
只見朱壽拿起書寫筆即興揮墨。很快寫完一篇令內閣以朝廷邸報的形式,送到各地的官府衙門。
屠滽第一個拜讀這篇言辭懇切的《告天下書》。
“本宮平生所愿有三:一愿天下百姓吃得飽、穿的暖;二愿大明江山固若金湯;三愿父皇長命百歲。歷朝歷代不乏有識之士,留下許多治國之道。本宮幾乎翻閱過所有此類書籍。很多的改革事前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參考前人的建議,并不是一拍腦袋決定的。”
“大明人口接近一萬萬,為歷朝之最。朝廷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沒有前例可循,我們需要摸著石頭過河。這個過程一定很艱難。空談誤國,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不行動永遠不知道錯對。”
“土地兼并,禍國殃民。無論前方有和艱難險阻,本宮勇往直前,絕不后退。”
“可本宮忘了,本宮年齡尚小,根本無法服眾。或許和本宮一樣年齡的,是在學堂讀書的孩童,而不是在廟堂指點江山;或許和本宮一樣年齡的,是你經常犯錯受罰的孫兒,而不是讓你受罰的掌權者;或許和本宮一樣年齡的,是為了養活家人辛勞工作的青壯,而不是能日進斗金的巨賈。”
“因為本宮讓諸位難做了,本宮在此深感遺憾。”
“可此刻,無數失去親人和家園的百姓需要救助。請諸位萬眾一心,救百姓與水火之中。災情過后,本宮會讓諸位像訓小輩一樣,把本宮教訓個痛快。本宮發誓,無論你們罵什么,本宮絕不報復。”
未成年人做錯了事年人,一定是成年人的責任!
朱壽很無恥提到身體的年齡。實際上,他前后兩輩子加起來比便宜老爹大。
屠滽不知道同僚們是什么感想,他感覺到了羞恥。過了六十知天命的年紀,卻在用手段對付一個有魄力、有擔當的小孩子。
好面子是華夏人根深蒂固的觀念。當官員們意識到他們抱團對付的太子,還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時,內心五味雜陳。
朝政恢復了正常。仿佛之前只是稍微卡頓了一下。天知道遠在云南的弘治帝,有多緊張小小的‘卡頓’。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