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寶元(2/3)
當判官。
看似官職沒有變,但地位可謂是天差地別,虔州那地方,在當時可是有名的窮山惡水,僅次于嶺南。能臣周湛在得罪人后,也到那里待過,可見那里是流放官員的好地方。
過了段時間。曹利用的影響也消除了。加上程戡也出了點政績。便回到朝中當個屯田員外郎。這官職在三國的時候可是了不得了!不過在宋朝卻是清閑,首先屯田的地方不多,而且都是邊軍,邊軍都是刺頭,那里鳥這個屯田員外郎。這個屯田員外郎說白了,就是閑散官職,要說是寄祿官也不是,不過也比寄祿官強不到那里去了。
又干了幾年。這才混上個侍御史。而在這段時間,程戡已經在仕途上混了二十多年的時間。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從來沒有獨當一面,有近十年是被貶謫和當閑散官職的人,卻做事果斷,很好的緩解了災情。并且奏請朝廷,以工代賑,組織災民修葺地震中損壞的城墻、房屋。
趙禳雖然出不了嵩山,但他也有所動作,率先站出來,號召:“吾等身居高官顯爵。所得俸祿,民脂民膏也!今民有饑。吾豈能魚肉饕餮!”
趙禳當下表示捐出錢一萬貫不說,還有雜糧二萬石。在災荒中,糧食可是比錢銀更加的重要。
呂夷簡知道這是趙禳對自己的示威,呂夷簡也不得不咬牙捐了五千貫出來。別看呂夷簡是宰相,隱形產業不少,但也家大業大,可沒有趙禳那么生財有道。更重要的是,捐了這么多錢出來,得裝一段時間窮苦。要不然你捐了五千貫出來,每天府中還大魚大肉的往里面運,這不是給那些御史送彈劾的題材嗎?
其他官員也不得不或多或少的捐了一些,一共得了差不多八萬貫現錢,不過糧食方面也就趙禳捐的三萬石。出了這么多錢,這也讓一些官員對趙禳很是有意見,認為其沽名釣譽。
官員們怎么想是官員們的事情,在民間趙禳卻博得了偌大的名聲。宋仁宗也派了內侍到趙禳那里,傳達口諭嘉獎。
因為地震的事情,神棍們說要改年號,宋仁宗也深以為然。景佑這個年號也到此為止,趙禳守孝第二年,宋仁宗改年號為寶元,這也年自然是寶元元年了。
不過對于這個年號,趙禳很是不以為然。別的年號都有些含義,這個年號并非沒有含義,只是說了感覺就仿佛沒有說一般的。
寶嘛!自然就是尊貴。元在道家含義那里就是萬物的開始,這可不是零的意思,而是一。合起來就可以理解為皇帝至高無上、天下第一的意思,問題皇帝的代名詞不就是至高無上、天下第一嗎?
無論這個年號怎么坑爹也好,寶元元年也開始了。
在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不過值得注意的只有兩件大事。
王曾和呂夷簡一起互相彈劾,宋仁宗索性各打五十大板,兩個人都被貶謫了。看到這里,有人奇怪了,王曾當初起復不正是呂夷簡推薦上來的嗎?
這事情雖然沒有錯,但諸位可別忘記王曾是副相,他的屁股決定了一切。從來都很少有首相能夠和副相和睦的,如果真的和睦,那么皇帝就要發怵了。特別是宋朝,吸取了五代之亂,首相和副相很多權力都重疊,所以王曾不能夠不爭,他不爭了,他這個副相就是橡皮章了。誰沒有一點野心,沒有權力啊?
為此矛盾爆發了!
兩個人被貶謫,誰高興?張士遜。
這個名字是不是很熟悉呢?沒有錯,就是劉娥去世后,趁勢上來的保皇黨老大,因為京東東路賑災上處理不力,被宋仁宗一腳踢了的老臣子。不過他是宋仁宗的老師,宋仁宗念舊情,再加上沒有人可以用,便提拔了他上來,又提拔太宗、太祖時候的名相陳恕的兒子陳執中當樞密使,算是頂替了王曾的副相位置。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這個打擊,王曾在當年十一月病逝,也叫呂夷簡重新起復減去了一頭攔路虎。
為什么這樣說呢?
因為呂夷簡和王曾是各打五十大板的,如果宋仁宗想起復其中一人,必然要顧忌一下另外一人的想法。當過宰相的,別看貶謫了,誰也不是省油燈的。而同時起用,朝廷上的宰相雖然前所未有的九人之多!
但也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找一個坑還好一點,但找兩個坑。那里來啊?
除此之外。就是山遇被誅。山遇何許人啊?山遇是其蕃姓,他還有個名,叫山遇唯亮,不過史多簡稱為山遇。
他可是了不得了,是李元昊的叔父,擔任左廂監軍。當時西夏屬于李元昊的本軍不多,也就三軍,中軍、左廂、右廂。其他都是部落軍,要出兵的時候派人到各部落那里通知,限定每個部落出多少人,這個就要靠威望了。
可見山遇的地位多么高,不過山遇和李元昊不同。李元昊想著的是侵略宋朝,山遇則不然,經常勸諫李元昊,說:“中國地大兵多,關中富饒,環慶。鄜延據諸邊險要,若此數路城池盡修攻守之備。我弓馬之技無所施,牛羊之貨無所售,一二年間必且坐困,不如安守藩臣,歲享賜遺之厚,國之福也。”
中國地方大軍隊多,關中要錢有錢,要糧有糧。環慶、鄜延這些邊關地方很險要,如果這幾個州縣都修葺城墻、山砦防備,我西夏的擅長的射箭、騎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