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CDC戰術(1/2)
環式防守反擊,分為兩部分。
一個是環式防守。
一個是防守反擊。
環式防守,是約瑟從經典的鏈式防守戰術改進過來的。
鏈式防守分為兩代,第一代鏈式防守,就是單純的用后衛和前衛組成兩條防線,以區域防守為主,兩條防線呈“鏈條狀”互相交錯,鏈式防守也因此得名。
第二代鏈式防守,正是約瑟在入主國際米蘭之后改進出來的。和第一代鏈式防守相比,約瑟在兩條防線中加入了“自由人”的角色,這個新角色的作用,是在對方突破防線之后及時進行補位,這也彌補了在第一代鏈式防守中,出現的防線被突破后,對方就一馬平川的問題。
而在銀河聯賽的新比賽模式下,約瑟選擇鏈式防守作為防守戰術模板,一來是因為鏈式防守是當今世界上防守強度最高的防守戰術之一,也是他最拿手的防守戰術。而另一方面,則是新場地的因素。
在新場地地球隊這邊,是一個半徑將近三米的圓,也就是說新場地的周長只有十米左右,比地球上的足球場地寬度縮小了六、七倍之多。在“寬度”急劇縮小的情況下,一條防線需要的人數自然也就隨之減少。相對應的,也能夠組織起更多的防線,在這樣的情況下,鏈式防守的威力自然就能夠大幅度上漲。
與此同時,由于沒有了中路和邊路之分,鏈式防守邊路薄弱的漏洞也無從談起,而把鏈式防線的兩端連在一起之后,也就成了現在的環式防守。
cdc的戰術的進攻戰術,盡管叫做防守反擊,但實際上王帥在其中還加入了部分加速版tf-bp戰術的內容,也就是提速和控球。
單純的防守反擊,是弱隊戰勝強隊的制勝法寶,對于剛剛加入銀河聯賽的地球來說最為合適不過。只不過只依靠防守反擊,進攻手段未免會太過單一,所以在防守反擊的基礎之上,王帥強調了控球和提速的概念。
控球,是為了應對陣地攻堅戰。提速,也就是陣型穿插,則是在控球的基礎上,進一步擾亂對手防線。
在cdc戰術有了雛形之后,球隊的陣型也就隨之研究了出來。盡管王帥認為三個門將最為保險,但要真的安排三個專門的門將,顯然對于球員是一種浪費。所以最終把門將的數量定位了兩個,另一個則是安排一個進攻性門將充當“清道夫”的角色。
清道夫,這個角色在當代足球已經很少見了,他的主要作用正如其名字一樣,清理后防線的“漏網之魚”。而在約瑟的環式防守戰術里,這個清道夫能夠很好的充當“自由人”的角色。
門將和清道夫之后,約瑟安排了三個后衛,作為門前的第一道環狀防線。
再之后,則是一名后腰,這是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之間的“自由人”。
后腰之后,則是四名前衛,也就是第二道防線。
而第二道防線后面的自由人,則是兩名前腰。這兩名前腰除了要及時回撤補防之外,也擔負著組織進攻的任務。
在陣型的最前面,則是兩名前鋒。或者把其中一個前鋒,換位前腰,讓三名前腰組成球隊的第三道防線。
也就是說,王帥和約瑟想出的陣型,是4-7-2或者4-8-1陣型。而之所以中場球員如此之多,還是因為場地因素。
盡管場地“寬度”變窄,但是場地的“長度”卻達到了200米,也就是地球上比賽場地的兩倍。在這樣的場地條件下,想要把足球安穩的過渡到進攻球員腳下,自然需要更多中場球員的支持。
當然,王帥和約瑟也考慮到了場地寬度的限制。四名前衛的配置,是在對方身高和自己差不多或者比自己高的情況。而如果對方的身高比人類矮,比如說侏儒族,那么這時候場地也會越來越窄,中場球員的數量也會相應減少。要么增加前鋒或者后衛的人數,要么多增加一道防線。
但是不管陣型怎么變化,以多道環狀防線為主,自由人球員穿插其中的戰術打法是不會變的。
確定了戰術打法之后,王帥和約瑟也開始從挑好的上百名備選球員中,挑選出最適合cdc戰術打法的四十名球員。
在這四十名球員里,阿斯頓維拉的球員,占了八個席位,分別是吳石、伊布、大衛、里貝里、鄒明、周阿牛、迪安和庫伯。
當然,以阿斯頓維拉現在的戰績,以及這八名球員的實力,自然不會有人不滿,甚至在其他球員的眼里,這八個人要是沒有入選,才是匪夷所思。
只不過,在cdc戰術里,由于沒有了邊路球員的位置,大衛、里貝里和鄒明這三個人,只能去踢前腰這個位置。好在在新的比賽場地下,新前腰的打法實際上算是前腰和邊前衛的結合,所以這三個人也不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更何況,接下來這一年的訓練,也正是為了讓這些球員適應新比賽模式的打法。
……
轉眼間半年時間過去了。
在這半年里,和cdc有關的戰術訓練并不多,王帥主要安排的,是在不同重力條件下適應比賽環境。
低倍重力條件還好,在低于地球重力的條件下,球員們要做的只是控制力量大小,避免出現用力過大的情況就好。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