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應對(1/2)
東漢末年人才輩出,羅貫中的筆下,卻是從來對曹魏方面的人才不怎么客氣。前世許褚喜讀《三國演義》白話版,依稀記得李通在書中總共只出場了那么幾次,后來在曹操征西涼的篇幅里,被錦馬超所斬殺,成了襯托羅老師偏愛的蜀漢名將馬孟起的注腳。
許褚當然知道李通沒有這么不堪,討董一役,為時日久,期間許褚與眾謀士皆在細細觀察麾下的將校們。
確切的說,攻城拔寨,先登搗陣,李通不如典韋、甘寧、樂進。但是他對待部曲,卻比甘寧、樂進、典韋等人高明一些。甘寧等人,以自身的武勇威服于眾,用豪俠義氣廣結人心,李通不僅如此,他還懂得用恩惠拉攏士心。
其中有個細節,許褚至今記得。
初次討董結束后,他在陽翟犒賞三軍,散下錢糧無數,李通得了錢糧后,并沒有收入私囊,而是立即命人將自己的賞賜分送給作戰勇猛的將士,經此一事,他麾下部曲兩千,對他更加敬服。
以此不難判斷,這是個有些手腕、計謀的人,郭嘉或正因為這個原因,才建議許褚不要把甘寧調回,讓李通去主導前線的防務。
因是之故,許褚沒有思考太久,便讓拜于堂中的李通、陳恭起身,欣慰道:“有君二位勇士主動請纓,我自無憂。”
命人于堂中擺開輿圖,顯而易見的,丹陽郡欲要進犯廬江郡,只有一個地方可以作為出兵的地點——春谷縣。兩漢的文明遠不夠發達,揚州刺史部所轄諸郡,絕大多數都是人口密集在郡北,也就是離中原較近的地方,而諸郡的南邊,大都不置縣,比如會稽郡,郡南大片土地,只設了章安、永寧兩個縣。唯二例外的,只有廬江和豫章兩郡。但這兩個郡也有很大一片地方被山脈、大湖占據,人煙稀少,百里不見炊煙。丹陽郡毗鄰廬江郡,兩郡的界線便是長江,前者臨江而設的縣,便唯獨一個春谷縣,所以周昕別無選擇,只能把兵力布置在春谷,除非他有手段能借道九江郡。
郭嘉指著輿圖上的襄安縣道:“此縣剛剛經過整頓,現要在此屯駐兵馬,縣中的吏員不可有空缺,否則將會延誤補給。”
許褚點頭道:“這好辦,郡學中的士子寒窗苦讀,等的便是這個機會,可從中遴選合適者,去填補襄安縣空出的官位。”
戲忠忽擔憂道:“嘖,就怕這些學子沒有施政經驗。”
才學是一回事,能不能將胸中所學學以致用,又是另一回事。許褚用的人多為實干家,對這個道理再明白不過。
突然有人高聲道:“在下不才,愿趕赴襄安,相助李、陳二位將軍。”
眾人定睛看去,卻原來是青州平原名士華歆。
戲忠摸著下巴,心想:華子魚名達中原,與管幼安、邴根矩被稱為‘一龍’......就是不知其才干如何?
也怪不得戲忠會懷疑華歆的能力,他自己寒門出身,見慣了出身高貴卻尸位素餐的所謂名士,而華歆來到許褚身邊不久,現在仍是白身一個,被養為客卿,未曾出過一策,做過一事。
同樣持懷疑態度的,在堂內不乏少數。
但只要許褚相信華歆就好。
許褚所考慮的,一個是他前世對華歆的認知,故而他愿意讓華歆擔當重任;再一個是華歆的現狀,終歸是來得較晚,不好一下子將其提的太高。故而許褚最終是讓華歆以參軍事的名義,參與到襄安縣的軍政事務中。
裁撤兵員后,許褚所剩下的即戰力還有一萬余人,除了荀彧、甘寧、劉備那邊約計帶走兩千五百人外,其余主力都還留在舒縣。
與眾人商議決定:李通、陳恭率兩千習水戰者,固守襄安縣渡口。前線后勤事宜,由華歆總攬。
得令后,李通、陳恭、華歆當即就去準備出征事宜。
大家伙在商議軍事部署的時候,謝貞一直沒有說話——他是郡主簿,在地位上,沒有郭嘉、戲忠、姚昇等人相當的發言權,且在軍事上,他也并沒有太獨到的見解。待部署完畢,他才對許褚道:“既然周丹陽執意要與府君刀兵相向,有些事情就不得不馬上去做。”
許褚側目,問道:“主簿的意思是?”
謝貞答道:“此前府君離郡討董的時候,曾命下吏與周掾前往揚州各地試探士族口風,今戰火將燃,府君需再派人手前往各地,如能將一些士族拉攏過來最好,如若拉攏不到,至少也得竭盡所能的讓他們保持觀望。”
許褚心道:戰事一起,整個揚州都會陷入戰火中,為了能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生存下去,士人們或中立,或支持某一方,站隊迫在眉睫,只有選擇對了陣線,待戰事結束,他們才可以繼續擊鐘鼎食,華衣錦繡。
謝貞話說的含蓄,可在場的飽學之士如何不知道,其實在士族方面,周昕是占據優勢的。
就不說周昕本身是名士,和許褚的出身有云泥之別,也不說目下有多少揚州世家已經暗地里投在他下,單說許褚是外地來的,這個差距就非常大。不但許褚本人是外來,他重用的士人——蔡邕、荀彧、辛毗、華歆乃至名氣較小的牽招、史路,都是他州的士子。
如吳郡、會稽等士族難免就會想:設若許褚勝了,這個揚州還會是他們揚州士子的揚州么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