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時不我待(1/2)
孔伷的擔心不無道理,不論是王睿亦或張咨,身份跟他非常相似,同樣身居要位,同樣是不以知兵聞名的‘名士’。孫堅能殺王、張,許褚自然也能殺他孔伷。
南陽方面的消息傳到潁川不久,姚昇、左衡也從酸棗回來了。
鮑信依舊想著要出兵。
姚昇帶來了鮑信的原話:‘酸棗諸公日夜置酒高會,不思進取,信數言進兵,無人愿聽。遂欲與仲康、孟德同襄義兵,兩路出擊,討伐董賊。’
許褚問姚昇,“鮑濟北麾下多少兵馬?”
姚昇答道:“步騎兩萬,皆是泰山、濟北兩地的青壯義從。”
許褚心道:鮑允誠麾下至少有一半是親附于他的泰山私曲,士氣可用,然終是新募之卒,很難與董卓的精銳正面相抗。
鮑信離開洛陽先回的泰山老家,距離今天也不過三個多月,三個多月的時間,很難訓練出一支精兵來,特別是跟董卓手底下的兵相比。
事實上,許褚、曹操的兵馬也有相同的問題,在精銳程度上遠不如董卓麾下將士。參與討董的群雄里,這時候真要有哪個人的私曲能和董卓一較長短,大概也只有孫堅了。
“只可惜我不能早來東漢幾年。”許褚如是感嘆。
倘若他早點到東漢,能夠參與到黃巾大亂、平定西涼叛軍等戰事中,這個時候就有機會鍛造出一支強悍無比的私兵來。
也就這么一想,許褚隨即將目光放到眼前的戰事上來。
現在的戰局可以用‘沉悶’兩字形容,南陽那邊孫堅與袁術剛剛合兵,還未有動作;酸棗那邊除了鮑信誰也不想出兵,有了董卓鴆殺劉辯一事,更是打消了許多人的戰意;河內方面,袁紹跟王匡亦在觀望,以許褚對袁紹的了解,此公在得知各路聯軍沒有動作的情況下,亦是不會有大動作。
聯軍在坐望,董卓那邊根據現有的情報,則是在著手遷都一事。
綜合考慮,許褚頓覺時不我待——再不尋找戰機,建立功勛的機會就要沒了。
可真要尋找戰機,一時又無處可尋。近日許褚的心思雖然大都放在孔伷身上,但對于轘轅關一帶的董卓軍動向,也在密切關注著,派出去的斥候有十幾人。
斥候并沒有偵查到徐榮、李蒙所部活躍的痕跡,可想而知,徐、李要么已經退回關內,要么奉命去了別的地方劫掠。
所以要打的話,許褚只有一個選擇:叩關!
攻打轘轅關不是個好選擇,以許褚、曹操的兵力幾乎沒有可能攻的下這座雄關。硬攻攻不下,佯裝叩關,繞道他處則是可行的。畢竟許褚這次出征真正的意義不在于一戰定乾坤,將董卓剪滅——那也太異想天開了,真正的目的在于揚名,此舉只要能吸引董卓軍的仇恨,打上幾仗,敗亦不虧,贏則血賺。
傳喚眾人至帳中兵議,郭嘉、徐庶、戲忠三大謀主的意見與許褚仿佛。
徐庶提出一個設想:如果許褚、曹操高調引兵西進,會不會爭取到一些志在討董、匡漢的人士支持。徐庶所指的可爭取的人,即是孔伷軍中那些成分復雜的各郡國校尉了。
汝南、梁、魯等諸郡國出來的校尉,有的確是被孔伷收歸己用,比如孔德;更多的則是因為討董才加入孔伷軍行列,換言之,他們并非全心全意支持孔伷,而是支持‘討董’這件事本身。
收編孔伷的兵馬本就在許褚計劃之內,孔伷在軍中的威望已是低至谷底,這時候派人去游說,事半功倍。
戲忠道:“主公,此事還需曹將軍相助才行。”
許褚然之,名望的作用在此刻展現無遺,有曹操出面,延攬孔伷麾下將校的阻礙會少許多。
事不宜遲,許褚當即去尋曹操。
到曹軍大營,曹操出帳相迎,遠遠便大聲道:“仲康來得正好,愚兄正要去找你。”
“噢?”
“本初的信到了。”
“本初公的信是單單寫給孟德兄,還是各路聯軍都有?”
“都有,喏,你且看看。”
許褚接過信,展開來看,卻是袁紹說他從渤海郡趕到河內與王匡合兵,兩軍加起來有五萬多人,可是供應糧草的冀州牧韓馥,逐日在縮減運送過來的糧草,他是既生氣又無可奈何。所以同時寫信送至陳留、潁川、南陽三地,以盟主的名義命令各路諸侯立即進兵。
許褚忖道:糧草固是袁紹急于進兵的因素之一,恐怕還有一個不得不接受的事實:袁紹身為聯軍盟主,董卓首當其沖,肯定要先拿河內開刀。
袁紹壓力很大啊。
許褚問道:“孟德兄,除了河內,韓冀州是否還向酸棗供應軍糧?”
曹操點點頭,面帶憂色道:“冀州是天下大州,富饒無比,州中良田數千萬畝,故而河內、酸棗諸軍的大部分軍糧都是由冀州出的。”
許褚懂了,河內加上酸棗,兩邊加起來大概有二十多萬士卒,一天就要吃掉將近兩萬石糧,縱是財大氣粗如韓馥,也是吃不消。再一個,韓馥本來就是不怎么情愿受袁紹節制,只是拗不過‘天下士人之望’,拗不過‘三公移書’,眼下各路聯軍遲疑不前,毫無建樹,那個所謂的三公移書亦早有人看出它是假的了,韓馥更加不愿意繼續出糧。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