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曲有誤,周郎顧(中)(1/2)
不及多想,許褚先是請張允、謝貞先把郡、縣吏員就近散了去,等晚上郡府中設宴時再一同敘話。
謝貞張口道:“明府,郡府夜宴,便讓我與張功曹操辦吧?!?
許褚點頭應允,晚上這頓飯,大體是為他接風洗塵,該把事情交給郡吏們來做。
張允、謝貞都是官場老油子,許褚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或是并不急著把郡中的掾吏換成自己人,兩人暗自心寬少許,當下告退。
安頓好家眷,處理好郡府防務更迭,把麾下的部曲調整完畢后,許褚得了片刻空閑,馬上把郭嘉、戲忠、徐庶給請過來。三人也都剛放下手頭上的事,聽聞許褚召見,連口水都還沒咽下就急急過來,以為有什么大事。
自是關于周瑜的事。
在許褚看來,登庸周瑜是無比重要的大事,這樣一個名流千古的人才,一旦錯過,到了別人帳下,此消彼長,是許褚極為不愿意看到的。老實說許褚心中暗暗有了想法,倘若周瑜真的看不上他這個新任廬江太守,那他用不了,別人也甭想用。說不得綁,最終也要把周瑜綁來,就算你不出力,不出計,名義上也要到我的門下。
郭嘉等人當然不知道這個周瑜會出色到什么地步,但因為周家在廬江乃至整個天下都算是世代冠蓋之族,得其族中子弟確算得上一件要事,卻沒有如許褚般這么重視。
許褚把登庸周瑜的事情說與三人聽后,三人均在想:剛到郡治,萬事待做,主公偏偏找我們先說‘周瑜’,這個‘周瑜’,當真這么重要么?
戲忠說道:“主公,此事何不緩上一緩?等一應事情弄妥當后再慢慢來?!?
許褚哪里肯慢慢來,先前陸雋說了:周瑜數次提起要去壽春拜訪孫策,一旦他跟孫策見了面,還有我什么事!
“志才,周氏為廬江名族,族中多有人在朝為官,數為‘三公’,其影響力不可謂不大。我不早去拜訪,恐怕難以得其心?!?
戲忠砸吧砸吧嘴,許褚很少反駁他的意見,而這回看架勢,是打定主意要先把周家的事給先理了。
郭嘉見狀,笑道:“主公是怕我們太辛苦,志才,你就依了主公吧。”
戲忠便道:“周氏族人里,現有周異與其子周瑜在家,主公若真要用人,也該先考慮周異,而非尚未及冠的周瑜。”
許褚頷首道:“志才說的是。不過周異要用,周瑜也要用。”
問題是周瑜如今才十五歲,十五歲的人表字都還沒有,自然很少出仕,很少替朝廷做事了。不過雖然未及冠就出仕的現象很少,本朝也不是沒有。遠的如順帝年間,汝南人謝謙、河南人趙建,十二歲就被當時的大臣左雄奏拜童子郎;近的如廣陵郡人臧洪,也是少舉為郎。
許褚與三位謀士略加考慮,準備用上書朝廷,舉周瑜為童子郎的方式試探一下周家的意思。
以許褚的名望、地位,能不能讓此事成真不好說,概率有,但是不高。實際上這也是無奈之舉,為何這么說,就要細說本朝的察舉制度了。
時下比較被士人所重視的選拔人才的兩種名目,一個是茂才,一個孝廉。茂才多為州舉,孝廉為郡舉。茂才的人數比孝廉少,要求也比孝廉高,大都被舉為茂才的人,都是已經為官多年并在朝中頗有背景的人。換言之,許褚手中握著的是舉孝廉的權力,孝廉的人數是按照每個郡的具體情況定下的,人口多的郡,又或者人口少世家多的郡,名額就多一些。廬江人口不多,世家更是少的可憐,是以只有一個名額。這個名額非常珍貴,一年只能舉一人,本來籠絡周瑜,孝廉是最好的辦法,奈何周瑜太年輕。
順帝時天子根據左雄的建議,把舉孝廉的年齡規定在四十歲,一直沿用至今。制度還在,可實際上只看當下的一些士人,就有很多打破常規的,比如剛才提過的臧洪,再比如二十多歲就舉為孝廉的曹操。曹操、臧洪都是因為家中的背景破格提舉,周瑜實際上等行過冠禮后也符合,只是許褚眼下等不了,只好選用‘童子郎’的方式。
童子郎是一個朝廷頒發的榮譽稱號,專門授予通曉經儒的年幼者,有了這個稱號,就可以進入太學求學,也可以更名正言順地提前出仕。
許褚于是只能立刻上奏朝廷,另外也給洛陽的故交曹操、荀彧等寫信,請他們幫忙。再接著,就要親自去周家走一趟了。
許褚輕車簡從,來到周異家中,隨行者不過一個郭嘉,一個典韋,連護衛都省了去。
這就跟之前拜訪鄢陵李平,張氏的區別一樣,周家是廬江名族,更不能隨意處之。郭嘉、典韋,現在都是白身,沒有官職,是許褚的門客。帶二人來拜訪,就純粹是以許褚的‘私人’名義,而不是廬江太守的名義。否則帶著儀仗、護衛浩浩蕩蕩過來,非但不會因此讓周異、周瑜覺得光彩——周家根本不需要這種光彩,反倒會讓周家人認為許褚以勢壓人,不夠謙虛。許褚這個‘武人’的身份,天然就被士族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故而斟酌一番,輕車簡從,以表他的謙虛、低調態度。
到了府門前,許褚更不敢擺起太守的譜,讓郭嘉上到門外,投刺求見。
周異接到名刺后,親自到府門出迎接。周氏名聲在外,兩代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