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1【重劍無鋒】(1/2)
臨近開宴之時,明堂內(nèi)的文人越來越多,原本該是其樂融融之狀,如今卻變成南周眾人圍攻裴越之態(tài)。
其實他們心里很清楚,裴越的言辭固然是詭辯,張既的詰問也站不住腳。
兩國相爭數(shù)十年,是非對錯早已掰扯不清,即便將時間前推到大周立國之時,那時候太祖皇帝名義上還是前魏靈帝敕封的周王。靈帝禪位于梁高祖,世人皆知這是怎么回事,但是在這個時代而言,北梁承續(xù)前魏在法統(tǒng)上完全站得住腳,大義上更是無可指摘。
類似這樣的疆土紛爭,說到底是要靠國力為支撐,裴越敢在東林文會上以一敵百面不改色,原因便是大梁如今要比南周更強,邊境上數(shù)十萬大軍就是他的底氣。
無論從實力還是法理上看,裴越都能占據(jù)天然優(yōu)勢,這才是他能夠侃侃而談的根源,并非明堂內(nèi)的文人思辨和口才能力遠不及他。
但是人活于世終究要看所處的位置,所謂無理也要爭三分,更何況事關(guān)國家大義。當很多人發(fā)現(xiàn)裴越并非一竅不通的粗鄙武夫,反而對史書頗有研究,便只能轉(zhuǎn)移話題,一味尋找他言語中的漏洞。
譬如此刻又將矛頭轉(zhuǎn)到裴越自身才學的那位年輕士子。
明知對方在胡攪蠻纏,裴越依舊神色平靜,不慌不忙地說道:“豪門大族無法代表民心,本侯自然也代表不了。”
那人顯然沒有想到裴越如此坦然,不是說他飛揚跋扈張狂恣意?
又有一位中年文人開口問道:“那在中山侯看來,誰能代表民心呢?”
裴越環(huán)視眾人,淡淡道:“你我皆無法代表,民心本就不能由某種勢力代表,它是世間百姓最單純的愿望。生老病死,柴米油鹽,這些皆可化作民心的具體表象。換句話說,你讓百姓吃飽穿暖,衣食無憂,幼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病可診治,死能安葬,百姓們就會擁護你,這才是真正的民心向背。”
這一刻他想起靈州暴雨里的孤兒、欽州烈日下的災(zāi)民、京都冬雪中的老嫗,眼中透出幾分凝重之色,緩緩道:“我朝陛下曾經(jīng)說過,君者舟也,民心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句話仿若黃鐘大呂,明明他的語調(diào)不高,落在堂內(nèi)眾人耳中竟有振聾發(fā)聵之感。
那位德高望重的大儒張既忽地起身,朝裴越舉起酒盞說道:“老朽方才失言,中山侯請勿見怪。”
裴越亦起身道:“老先生言重了,今日不過是閑談而已。”
兩人飲盡然后落座。
堂內(nèi)的氣氛變得十分古怪,徐熙心中翻來覆去地默念“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八個字,情不自禁地露出一抹苦笑。徐初容看著自己兄長臉上古怪的神情,不由得擔心起來,因為她知道徐熙很容易鉆牛角尖,本質(zhì)上是一個心思很簡單的文人,而非裴越這樣城府深沉的老狐貍。
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確定裴越來文會另有目的,不是想要證明他的文采,而是通過一種隱晦的方式宣揚北梁強大的原因。
倘若今日裴越面對的是一群武勛親貴或者朝廷重臣,他所說的話起不到半點作用,因為真正身處高位的人肯定明白民心向背的道理,卻不會因此而發(fā)生改變,因為他們獲得的利益恰恰是通過盤剝百姓得來。
偏偏明堂內(nèi)都是清高孤傲的文人,雖然其中不乏徐熙這樣的世家子弟,可仍有不少數(shù)出身貧寒,對裴越所言會有極強的共鳴,君不見連張既都開始轉(zhuǎn)變態(tài)度?
裴越注意到徐初容像小貓一般警惕的眼神,心中覺得好笑,面不改色地繼續(xù)給這些文人添了把火:“大梁兩京一府十三州,百姓安居樂業(yè),朝廷輕徭薄賦。雖不敢說吏治絕對清明,但是我朝陛下以身作則,宮中用度極為節(jié)儉,下面的人自然懂得愛護百姓。一言以貫之,我朝從來沒有人將民心掛在嘴上,只牢記一句話。”
眾人好奇地望著他,不知此人又有何等真知灼見。
裴越腰背挺直,神色鄭重地說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諸侯為大夫,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無論張既還是徐熙,亦或是堂內(nèi)百余位聲名卓著的南周文人,聽到這句話后無不陷入沉思。
裴越?jīng)]有直言兩國的差別,但是他們都不蠢,哪怕只看建安城內(nèi)那些窮奢極欲的權(quán)貴們,也知道這句話的分量。
沒有人像此前那樣站出來直指裴越在信口開河,因為這種事幾乎不需要驗證,北梁的強大有目共睹,去歲在西境大敗西吳數(shù)十萬大軍便是明證。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近幾十年來北梁境內(nèi)從無大規(guī)模的百姓叛亂,這還不夠說明問題?
就在堂內(nèi)氣氛極其肅穆之時,一行人走進明堂。
為首者乃是南周禮部尚書上官鼎,身后是一眾禮部官員。
他負責主持今日宴會,自然也知道堂內(nèi)發(fā)生的論戰(zhàn),卻沒有著急忙慌地與裴越展開爭論。在與其他大儒見禮之后,上官鼎來到裴越面前,微笑道:“裴侯字字珠璣,本官聽完之后頗有收獲。”
裴越淡然道:“大宗伯謬贊。”
上官鼎神態(tài)和煦地說道:“如今周梁兩國乃是友好鄰邦,更應(yīng)該相互取長補短,裴侯所言正是我朝陛下憂慮之事,將來少不得要向貴國請教一二,還望裴侯能夠不吝賜教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