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喬遷新居怎安排(1/2)
熱門推薦:、、、、、、、
對于崔崇瑜其人,慕扶疏心里感覺還是挺復雜的。作為這個身子的親爹,他的專情與狠絕都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她看來,崔崇瑜對于感情的執著在于太看重身份,他一心愛著的是大長公主楊惟愛,在他心里楊惟愛的公主身份不容褻瀆,哪怕付出生命,也不能讓長公主因為私生女的身份而被世人唾棄。
楊翁的愛卻在于楊惟愛本身。文家的家風開明,雖也算得上詩書傳家,文家人卻不迂腐,能屈能伸,有骨氣卻沒有傲氣。
崔崇瑜出自博陵崔氏,他們本就是清河崔氏在幾百年前分出來的,在身份上低了一頭,一直以來都有心超越,奈何最近幾代家主都很平庸,有心無力。崔崇瑜本不必參加科考也能憑借自己的好出生搏個官位,只他心高氣傲,自覺學富五車,雖是出生世家學識卻不下于那些飽讀詩書之士,心心念念要參加科舉,哀帝十二年他果然得了探花。
崔崇瑜對探花之名很是滿意,這不光是對他學識的肯定,更是對他出色外貌的認同。
大隋的科舉制度已經延續兩百多年,自隋煬帝后也有了一些改革、首先是取消了薦舉和孝廉。
薦舉是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不管是薦舉還是孝廉,多為世族大家或有錢的土豪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這兩樣都是弄虛作假的,往往選上來的所謂人才都是良莠不齊,甚至還有目不識丁的,隋煬帝大筆一揮,去你奶奶個熊,占著茅不拉屎的玩意兒留著干嘛!
古代的科舉其實就是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科舉考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隋煬帝還加了一門數算,也就是后世的數學,奈何他自己是高中肆業,成績也不是很好,他所編寫的數算書最多也就初中水平,而其他編入書中的物理化學等科目,大約那位解放軍同志也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重,生怕誤人子弟,編寫的都是些粗淺易懂的,倒是后來真出了幾位對數理化感興趣的大師,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深了一些,現在大隋的數理化程度在歷史上算是創了新高了。
隋煬帝將科考改革后,劃為四個等級,首先是童生試,也叫“童試”,是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其次是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再是會試,也是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最后是殿試,也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隋煬帝就是如此。
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狀元就是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
但是就算隋煬帝再牛掰,貴族子弟還是有特權的。科舉考試世家有舉薦名額,可以不必像平民一樣從院試鄉試開始考,而是直接參加會試。崔崇瑜就是從會試開始的,他這個人心氣高,就算是“放下身段”參加科舉,也還是不肯丟棄世家的殊榮。
楊翁文清揚與他相反,他雖然也有免試資格,卻是從院試開始考的。自院試開始他便一直以頭名直到殿試,都是憑借真材實料,殿試上哀帝一是覺得他確實有才,二也是歷來傳統:狀元都是出自書香世家,榜眼必是出生平民,探花必是出自氏族。
雖然規矩是這樣,文清揚的狀元卻是有真材實料的,他所獲得“三元及第”的榮稱也一直喧囂塵上,為世人所熟知,自詡“外貌與智慧并存”的崔崇瑜在這一點上對他也沒有嫉妒之心。
可惜的是那一屆的榜眼錢鴻盛,也就是王旭來寵愛的那個小太監連兒的親爹,本就是平民出身,又因為鐵骨錚錚不畏王氏父子,在金鑾殿上一頭撞死后還連累了家人。連兒小小年紀就凈身入宮,牢記血海深仇時刻不忘報復王氏,最后在王旭來死后還壞了他的名聲,他也算是個狠人了。
哀帝十二年的前三甲,死了一個錢鴻盛,剩下的狀元和探花當年是好友,現在是“連襟”……
先后娶過同一個女子,也算是連襟吧?
慕扶疏站在四進院最大院子的門口,看著笑的云淡風輕的楊翁和板著臉一本正經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