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逢集(1/2)
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流逝,不知不覺,后知后覺。
放假的時間一天待在家里邊時間還是過的挺快的。
悄無聲息的年關將近。
在李幼斌這邊村子里置辦年貨是很麻煩的一件事兒,因為村子里沒有買年貨的地方。
這就產生了一種交易的場所叫集市。
集市很早以前甚至是唐朝或是更早就有的,很多先進的地方這類場所少了,但是農村還是保留了這一傳統。
集市也有規律。
開集市的地方有很多,時間也是岔開的,可能是為了方便賣家每天都能賺到錢吧。
就比如說李家村這邊,離他們最近的史廟是農歷的三六十逢集,每個月的初三、初六、初十、十三……這些天就有賣東西的店家來史廟擺攤。
買什么的都有,一到過年買煙花爆、竹門神對聯的居多。
農歷二十三是小年的第一天。
這天也是史廟逢集。
很多人會在這天上街趕集,去置辦年貨。
李幼斌是不用去趕集的,因為他爸老早的就去隴西把年貨置辦好帶回家了,他家現在缺的就對聯和門神。
對聯是不用買的,只需要買些紅紙,寫對聯對李幼斌來說是再簡單不過的事兒。
李幼斌還是去了史廟。
他去不是為了趕集的,主要是想去湊熱鬧。
臘月二十之后的集市是很熱鬧的,附近村子里見過的沒見過的都去,有去置辦年貨的,有去買吃食的,也有像李幼斌這樣去瞎轉悠的。
去了也不單單是圖個熱鬧。
每年這個時候,鄰近村子里上大學的、外出上班的大小姑娘們也都回家了,二十三這之后的幾集,不管是原本就在家的還是外出回來的姑娘都會去集市轉轉,各色各樣的都有。
所以李幼斌去集市還有一個目的,看姑娘。
臘月二十三這天,李幼斌睡得正熟的時候被李寶明的電話吵醒了。
起來的時候已經九點半了,急急忙忙收拾一下,隨便吃了些早餐就去了李寶明家。
在農村,每家都有輛摩托車,李幼斌家也不例外,平日里就放在車棚底下沒人騎,只有每年李幼斌放假回來的時候才騎一下。
本來這天去史廟是打算騎著摩托車的,結果不知怎的死活打不著火,無奈之下就去了李寶明家。
李寶明家跟李幼斌家差不多的,也有一輛摩托車,也是常年四季放院子里當標本,就每年李寶明回家出去玩的時候動一下。
在這地兒騎著摩托車出去還是挺拉風的,裹著軍皮大衣,戴上墨鏡,踩上一雙假皮的雪地靴,抽著煙就上路了。
其實別人出發的時候差不多十一點了,急急的趕完集就回家了。
李幼斌他們出發這么早也是有原因的,先上去把該買的買上,然后等人多的時候找個高點的地兒看集上的姑娘吹口哨。
農村小伙都這樣干,事實上對女孩子吹口哨是很不禮貌的,像流氓,招人憎厭。但是他們不在乎,反正也就是起哄,真讓他們去搭訕還真不一定敢過去。
李幼斌雖說不吹口哨,卻也挺喜歡看姑娘。
村里的姑娘不像城里的那么美艷,穿著也很樸素,但是不會去畫厚厚的妝,大多數皮膚是小麥色的,很少有雪白的,偶爾一兩個總顯得與眾不同。
并不是說小麥色的皮膚不好看,有些時候小麥色配上精致的五官是純樸、天然的一種美,是沒有經過后天雕琢的,這種美甚至于很多時候比化妝出來的更吸引人。
天生麗質的女孩子在哪里都是很少見的,長的漂亮又純潔的女孩子更是少見。
在土坡上邊呆的久了難免有些腿疼,最難忍的卻不是腿疼,是腿疼的同時獨自餓了。
“好久沒吃過涼皮兒了。”李幼斌感嘆一聲。
“走,去吃去?”李寶明點了根煙。
“走!”
說走就走。
幾人站起來,拍拍屁股上的土,依次跳下土堆。
集市上除卻蔬菜水果煙花爆竹之外,還有一個行當是特別賺錢的,那就是賣涼皮和搟面皮的。
涼皮起源地據說是在陜西。
加工工藝李幼斌是不大清楚的,外形就是張薄薄的面皮兒,卷起來切成條子放碗里頭,加上鹽醋蔥姜蒜,拌上一些黃瓜絲就可以吃了。
每次逢集的時候賣涼皮的提前把涼皮做好,在街上支個遮陽傘把做涼皮的家伙什擺在小車里邊推進去,再往傘后邊擺上幾個折疊桌凳,這就算是一家涼皮店了。
李幼斌哥幾個來到賣涼皮的地方的時候老板正吆喝著女兒給客人上涼皮。
看到那家的閨女哥幾個挪不開眼了。
那姑娘上身穿著薄襯衫,下身是長長的碎花裙子,約莫十七八歲的樣子,上身脊背一抹粉色若隱若現,正像是那雪地里的一片紅梅。
姑娘生的養眼,面容姣好,肌膚也是雪白如玉。
雖是如此,那當爹的卻是粗獷,膚色黝黑,滿臉大胡子。
看到幾個小伙子盯著自家姑娘打量,心里邊不樂意,卻也不想擾了生意,呦呵著問:“小伙子來碗涼皮?”
被這么一喊,李幼斌幾人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