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耆英會(1/2)
他們在經常聚會的地方專門修建了一所房子,將他們十三人的像全部畫在房子里面,這所房子被當時的人稱之為“洛陽耆英會”。每次“耆英”聚會之時,總有不少人圍觀,竟然由此成為洛陽的一大景觀。
而這些“耆英”中,最為人矚目的要數司馬光。高太后一臨政,便拜司馬光為相,立即贏得了相當的人心。就連大宋的敵國大遼契丹,聽說司馬光為宋朝宰相后,也大為敬畏,告誡己方的邊關守將不要輕易挑起爭端,要維持遼宋雙方友好關系。
高太后垂簾后,“以復祖宗法度為先務,盡行仁宗之政”,盡量與民生息。她治下的九年,史稱“元祐之治”,被認為是宋朝天下最太平、百姓最安樂的時代。《宋史》記載說:高太后“臨政九年,朝廷清明,結夏綏安,杜絕內降僥幸;文思院奉上之物,無問巨細,終身不取其一,人以為女中堯舜。”
一步走錯滿盤皆輸,兄弟之情最終抵不過父子之情,那位大哥跟母親寧愿選擇,年僅九歲的侄子登上那張龍椅,也不愿意給吳王趙顥一個登上那張椅子的機會。搞的現在他如同被囚禁一般,限令不得外出皇城,每天當一個看似高高在上,實則卻形同囚徒般的王爺。
好在這趙煦不太給力,經受不住女色的誘惑,年紀輕輕的就死在女人的肚皮上了。而吳王趙顥呢,卻還活的好好的吶,還生生的把住在對門的當年的競爭對手,也是合作伙伴,如今與自己同病相憐的益王趙頵給先一步熬死了。唯一可惜的是,趙煦死了,這皇位還是沒他什么事兒。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的突然駕崩,使朝野上下吃驚之余又手足無措。哲宗死時年方二十五,卻并未曾留有子嗣。宋帝國政權頓時出現真空狀態。國不可一日無君,誰承繼大統的重要問題擺在了眾人面前。關鍵時刻,神宗的向皇后挺身而出。
本來向皇后無意留心政事,但是在非常時期,這個女人不得不走到前臺,下旨傳喚諸王與眾大臣入宮。神宗共有十四個兒子,如今健在的五子依次是申王趙佖、端王趙佶、莘王趙俁、簡王趙似、睦王趙偲。
幾名宰輔重臣見向太后一反淡泊政事的常態傳喚他們入宮,沒有來得及相商就進宮見駕。向太后開門見山地征詢章惇等:“先帝無子,應當立何人為帝?”
幾個大臣面面相覷,一時都不敢貿然開口。要知廢立之事非比尋常,站對了隊就會有擁立之功,從此盡享尊榮。如果胡亂說話非但身敗名裂,更可能會禍及子孫。幾人都是久經政治風波的沖浪高手,哪會在這個事態極不明朗的時候亂說話呢!
殿上頓時出現冷場,見所有人沉默無語,一人越眾而出。眾人看時,正是章惇。這位名列《宋史》的大奸臣,放在今天絕對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大好男兒。
章惇當年在考功名之時,其名次在他侄兒章衡之下。他深以為恥,竟重新去考了一次。考功名之競爭的激烈程度遠超今日考公務員。試問有哪一人敢于在考取公務員暗呼僥幸之余,膽敢再去做一番嘗試呢?從此事就可以知道章惇年輕時就是有一種不服輸的好勝心理。
這種脾性說得好聽點就是執著,說得難聽點就是一根筋。觀章惇一生,這種一根筋的精神貫穿始終,且老而彌堅。
神宗時因為與西夏用兵失利,宋神宗心中的憤怒無處發泄。此番領軍之人便有宣仁太皇太后的叔叔高遵裕。神宗最后遷怒于一名漕官,下令立斬。
為什么總挨打第二天上朝問蔡確(時任宰相):“昨日命斬之人行刑否?”
蔡確回奏道:“正欲奏知。”
神宗:“有何疑義?”
蔡確:“祖宗以來,未嘗殺士人,臣等不愿自陛下始。”(不能壞了祖宗規矩,其實許多的規矩就是在神宗一朝壞的。不過蔡確如此講話,也是出于制衡君權,值得贊揚!)
神宗聽了無可奈何退而求其次:“不如刺面發配嶺南荒蠻之地!”(刺配之事發明者為趙匡胤。)
時任門下侍郎的章惇卻越眾而出大聲道:“如此不若殺之!”
作為臣子敢如此講話,怕是除了章惇之外更無旁人。
神宗皇帝聽在耳中也不禁遲疑片刻,納罕地問道:“何故?”
皇帝有此一問,朝堂上眾文武也為章大膽捏了一把冷汗。
章惇慷慨陳詞道:“士可殺不可辱!”
這樣的回答當真令人氣結!
神宗聽了多少有點臉面上掛不住了,當著朝中文武被臣子頂撞無論如何也不是件開心的事,他悻悻道:“難道說我富有四海,貴為天子竟連一件快意的事也無法做啊!?”
當皇帝當到這個份上確實也夠憋屈的,本來皇帝已經讓章惇擠兌到這個份上,足可以見好就收了吧!誰知道章惇仍是不咸不淡地回道:“如此快意之事,不做也罷!”
這哪里是什么奸臣的嘴臉啊?便是縱觀史籍似章惇這般的直臣也鮮有所載!沒有約束力的君權破壞力極為可怕,君權至上的****王朝時,便有章惇這樣的諍臣,如此一朵奇葩竟被史官記為毒草,天理何在?
向太后怕是對這個敢于當面頂撞自己丈夫的人早有所耳聞,等她聽到章惇建議應立哲宗的同母弟簡王之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